本地居民住戶的每月醫療開支,在2017/18年占家庭開支的5.5%,高于2012/13年的4.5%。收入最低的20%住戶,醫療開支占家庭開支的比重也在同一時期從5.6%上升至7.8%。
衛生部在網站上發布了醫療保健的消費價格指數(CPI)和住戶醫療開支數據。資料顯示,醫療保健的消費價格指數過去三年連續攀升,從2016年的101.0增至去年的105.6。
與此同時,本地居民住戶的每月醫療開支占家庭開支的比重,也從2012/13年的4.5%,增至2017/18年的5.5%。
收入最低20%住戶 醫療開支比重升至7.8%
其中,收入最低的20%住戶,醫療開支占家庭開支的比重也在同一時期從5.6%上升至7.8%,是所有收入群體中最高的。
至于收入最高的20%住戶,醫療開支占家庭開支的比重在2017/18年是4.8%,是所有收入群體中最低的。
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副教授陳恩賜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認爲,這是由于收入最低的20%住戶當中,有較高比例的年長住戶家庭,而他們更有可能面臨健康問題。
根據2017/18住戶開支調查,該收入群體中,就有超過三分之一(36.7%)的一家之主是65歲及以上的人士。
陳恩賜說:“我們須全面檢視該收入群體的開支模式。如果他們將大部分的錢用于醫療保健方面,因此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與營養,必須忍受欠佳的生活條件,那就值得我們關注。”
他因此認爲,接下來應將重點放在了解該收入群體的整體需求,而不僅僅是醫療支出和津貼。
馬林百列集選區議員謝健平去年11月曾書面詢問衛生部長有關我國的醫療通脹率。衛生部當時答複說,2007年至2017年之間,我國年均醫療通脹率爲2.6%。相比之下,一般通脹率爲2.3%。
隨著醫療開支上揚,政府過去幾年也爲醫療保健提供更多支持,如建國一代配套、立國一代配套、終身健保保費津貼和社保援助計劃(CHAS)等。
衛生部當時也說:“我們將繼續密切關注醫療通脹率,並爲所有國人提供可負擔得起的醫療保健服務。”
此外,根據2017/18住戶開支調查,居住在一房或二房式組屋的住戶當中,醫療開支占家庭開支的比重也達8.8%,是所有住屋類型中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