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名剛中學畢業的學徒早上4時30分起床,准備在船廠開始一天的工作,有的學徒下班後立刻趕去夜校上課,回到家已是淩晨時分。
學徒們以時薪4角4分的工資苦學技能,大部分人在四年學徒制結束不久後離開船廠,有人後來成爲本地面包西果老字號老板,也有人當上跨國公司執行董事,不少人在事業上交出漂亮成績單。
上述故事是120名首批三巴旺船廠(現在的勝寶旺船廠)學徒當年的生活寫照。在1969年參與船廠學徒制的其中28人把四年學徒生涯的故事寫成“Got Skills No Degree”一書,准備下個月24日在中央圖書館出售。
黃福成(67歲)日前與同屆學徒賴栢賢(67歲)、符時榮(67歲)、許子任(67歲)等受訪時,描述了書中內容。
1968年12月,三巴旺船廠和吉寶船廠通過報章招募學徒,2000名中學畢業生紛紛向兩個船廠申請參加學徒制,三巴旺船廠最後挑中了120人。隔年3月,首批學徒開始了五年的船廠生涯。
英軍1968年撤離新加坡時,以一元象征性代價把海軍基地轉讓新加坡政府,三巴旺造船廠由此誕生,開始爲商船進行維修工作。政府當時積極推行工業化,急需高技能的人力資源,學徒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産生。
黃福成說,學徒的時薪4角4分聽起來雖然不多,在當時要養活自己還是足夠的。參與計劃的學徒也能在下班後,到新加坡職業專科學校(Singapore Vocational Institute,即工藝教育學院前身)或新加坡理工學院夜校上課,繼續提升自己。
“我們當中不少人家境清貧,中四以後沒經濟能力升學,找工作也不容易。四年學徒制給我們學習技能的機會,以及一份收入,所以吸引不少人申請。”
後來當過本地面包店老字號Angie The Choice私人有限公司董事經理的符時榮受訪時認爲,學徒生涯成就了他們當中不少人。
“我每天早上4時30分起床,准備搭車到船廠工作,結束約八小時的工作後匆匆趕回家准備上夜校,再回到家已經是淩晨。四年的學徒生活結束後,我們得履行服務期,在船廠工作一年。吃過五年的苦,就不覺得還有辦不到的事了。”
談起成書過程,黃福成說,去年底在聚會上建議將學徒的故事集結成冊,與更多讀者分享這段曆史。後來他們成功向國家文物局申請資助,贊助這個項目。
國家文物局發言人受詢時說,這個項目記載新加坡工業遺産較鮮爲人知的一面,船廠學徒故事對讀者也有啓發性,因此同意支持這個項目。
黃福成說:“我們也想與現今的學生,尤其是工教院生分享,有一技之長未必比一紙文憑遜色。我們賣書籌到的款項也會全數捐給工教院的教育基金。”他們打算印刷1000本,每本售價20元,下月24日推出時,會在中央圖書館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