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金遺贈總額從2016年4月起的財政年的4萬3000元,增加到2018財政年的29萬元。在這些捐贈者中,八成是家人把帛金捐出來,一成是指定把遺産留給慈善機構,還有一成是通過公積金提名或指定保險受益人的方式把錢捐出來。
隨著慈善與分享意識提高,有一些人把遺産留給慈善機構,也有家人把葬禮期間收到的帛金捐作慈善,國家福利理事會的籌款部門公益金,過去三年收到的遺贈數額翻了五倍,最大筆的捐款有上百萬元。
公益金近年來從逝者和他們的家人那裏收到的現金捐贈有增加趨勢,總額從2016年4月起的財政年的4萬3000元,上升到2018財政年的29萬元。
不過,這些遺贈(legacy giving)的捐贈者人數保持穩定,每年大約18至20個。這些捐贈者中,八成是家人把帛金捐出來,一成是指定把遺産留給慈善機構,還有一成是通過公積金提名或指定保險受益人的方式把錢捐出來。
公益金(Community Chest)董事總監、籌款與關系經營總處長梁鳳霞日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透露,有不少人在葬禮結束後,將葬禮期間收到的帛金親自送到公益金來,他們不時也收到律師或遺産執行人的電話,說是替客戶執行遺囑,把遺産捐作慈善。
她也說,這些帛金少則幾百元,遺産捐贈則有時會出現巨額。比如2017年就有一筆上百萬元的捐款,如果把這筆款額算進去,那個財政年的遺贈會飙升。公益金只收現款,不收物品或財産。
“這顯示我們平時的努力以及多年來爲公益金樹立的品牌,已經發揮效用。尤其是很多人都知道,捐給公益金的錢百分之百是用作慈善,公益金本身的運作成本全由賽馬博彩管理局(Tote Board)承擔。”
相比之下,如果直接捐給慈善機構,這些機構一般上能動用最高三成的籌款和贊助所得當籌款開銷,也就是業內俗稱的“三七法則”。
按各機構所需提供資助
她也指出,公益金資助超過80家慈善機構會員的200多項計劃,是一個整合者,這很適合那些想要行善但又不知道把錢捐給誰的人,因爲公益金會按照各個機構所需的款額提供資助。
“對我們來說,鼓勵人們利用遺贈來行善是很重要的工作,因爲人們可能不太會討論生死,但如果能留下一些遺贈,將能繼續發揮影響力,尤其是那些想要捐給特定慈善事業的人。”
新加坡在2008年廢除遺産稅,捐遺産作慈善不能省稅。爲了鼓勵更多人考慮把遺贈留給慈善機構,公益金將通過公衆教育,以及跟金融機構合作,鼓勵更多高淨值人士在做財務規劃時想到捐給慈善。
“最近,就有人到我們的網站,用信用卡刷了13萬元要捐給我們,我們還以爲他弄錯了,特地打電話去向他確認。”
梁鳳霞在一年多前出任公益金董事總監之前,曾在私人公司當營銷總監,也是個寫作人。
她認爲,要推廣公益金的知名度,鼓勵更多國人捐款,少不了跨界合作。比如,她曾到銀行的講座向他們的高淨值客戶推銷,也跟本地壁畫家葉耀宗合作,通過在他的壁畫旁貼上QR碼鼓勵公衆捐款。
公益金也通過其他常年活動如“公益金濱海灣心弦義走”(ComChest Heartstrings Walk)和“愛心小象日”(Sharity Day)等活動籌款。
商人花兩年決定姑姑50萬元遺産受益機構
作爲姑姑的遺産執行人,陳炫興(67歲,半退休商人)花了兩年時間,才跟公益金談妥如何把近50萬元的遺産捐給它旗下的慈善組織。
公益金資助200多種計劃,陳炫興想要多了解這些計劃,判斷哪些最可能符合姑姑的心願。最後,他選中四家——新加坡聖公會社區服務幫助精神病患就業的H.I.R.E計劃、特別學校彩虹中心(Rainbow Centre)、新加坡智障人士福利促進會(MINDS)的兀蘭就業發展中心,以及獅子樂齡之友協會(Lions Befrienders)。
他選擇彩虹中心爲捐贈對象之一,主要是因爲姑姑還在世時有一次去博物館過生日,剛好有一群彩虹中心孩子到那裏爲她慶祝生日。“我姑姑希望跟捐助對象能維系一份情誼,而不只是一筆交易”。
資助對象定下來後,陳炫興決定分四年時間分批發放款項,好讓他能夠觀察捐出的善款是否被充分利用。公益金之後也得在每個財政年結束後,把一份影響力報告(impact report)交給捐獻者,彙報他們的資金用來幫助了多少人,取得什麽樣的效用。
陳炫興第一筆款額是在去年發放的,目前還沒有收到報告。不過,從其他受益方收到的報告他都仔細收好,以做好一個交代,“萬一有一天人家問起,我也有記錄。”
據之前報道,陳炫興的姑姑陳聯卿與丈夫王仲達生前深受好友、慈善家許春裕啓發,要發揚他樂善好施的精神。2013年,患有胃癌的王仲達去世,享年74歲。膝下無子的陳聯卿延續丈夫的慈善事業,直到她2016年73歲逝世後,這個任務就交給了侄兒陳炫興。陳炫興去年將姑姑一筆1100萬元的遺産捐給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
善款總額超過1億元
總體來說,陳聯卿的5000萬元遺産中,40.5%捐給了醫療、法律教育19.5%、一般教育27.5%,社區服務12.5%。再加上各類政府配對資助,總共的善款超過1億元。
善款都捐出去後,陳炫興就完成了姑姑交給他的使命,而不是像一些家族那樣,將遺産設立一筆基金,單用基金賺取的投資回報用作善款,讓先人的遺産源源不斷捐給慈善。陳炫興說,這主要是考慮到數目不夠大。“就算每年的投資回報有4%,5000萬元每年也就只能有200萬元利息。比如說捐給李光前醫學院,一次過就捐了1100萬元,如果一點點給,要好幾年才能捐出1100萬元,其他的機構就得等了。”
姑姑和姑丈的慷慨也感染了陳炫興,他透露,自己也將一些慈善機構列爲保險受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