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總理指出,多邊合作對于解決棘手的全球問題是至關重要的。這類問題無法單靠任何一個國家獨立解決,但若不著手應對,將給所有國家帶來災難性後果。
楊浚鑫 紐約報道
世界若繼續兩極分化,將導致各國摩擦加劇,發生沖突的可能性也更大。盡管如此,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在這樣的背景下,采取多邊方針不再只是一種選擇,而是解決複雜全球問題的必要舉措。
李顯龍總理在第74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代表我國發表國家聲明時指出這點。他說,今時今日,一個國家的行爲不僅可對他人産生更大且更快的影響,這些影響最終也可能反彈到自己身上。
因此,多邊合作對于解決棘手(wicked)的全球問題是至關重要的。這類問題無法單靠任何一個國家獨立解決,但若不著手應對,將給所有國家帶來災難性後果。一個顯著的例子是氣候變化。
新加坡因此與聯合國合作,爲其他國家提供技術援助,也通過研究以及如亞細安氣象中心這類機構,增進對氣候變化及相關影響的理解。
全球市場若不開放 各國發展都將受限
此外,可持續發展也已成爲所有國家優先關注的事項。李總理說:“我們面臨共同挑戰,如創造就業機會、提高生活水平和消除貧困。但任何國家都很難獨自取得發展和進步。增長需要貿易、投資和科技,而這些皆取決于,能否在開放有序的國際規則框架內與他人合作。”
李總理指出,過去70年,許多國家也是通過這個方式發展。發達國家當初開放自身市場,因而得以進入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售賣工業産品如飛機、電子設備和機具。
李總理舉例,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預示了它之後20年的急速經濟增長,使超過8億5000萬人脫貧。印度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也隨著經濟逐步開放、與合作夥伴進一步融合,得以穩步增長。更早以前,東亞和東南亞其他較小型經濟體,包括我國在內,都走過同樣的經濟發展道路。如今,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許多發展中國家也走上這條路。“但倘若全球市場不再那麽開放,貿易和投資條件更加不確定和失序,他們的發展將更困難。”
李總理說,發達國家傳統上通過外資和技術援助來扶持發展中國家。但其實,更有效的方式是,發達國家保持貿易和市場開放,從而讓發展中國家更具生産力,得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在國內提供好的工作,那人民便不會爲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而移民。
盡管有越來越多人認爲,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加劇了不平等現象,但李總理指出,實際上,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改善了全世界數十億人的生活,受惠的不僅是貧困國家。
他認同說,每個國家內都有贏家和輸家,不是所有國家都成功地在國內平分全球化的好處和代價,但“結果國際體系時常淪爲代罪羔羊”。
李總理警惕,一個缺乏增長與繁榮的分裂世界,將創造較少就業機會,每個人的前景也將更黯淡。“更糟的是,封閉的全球市場將造成國際體系的緊張和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