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前客座研究員伊恩·辛克萊博士解讀岩石文字內容,發現其中一句“kesariva”很有可能是“parakesarivarman”的一部分,即公元11世紀至13世紀南印度淡米爾朱羅王朝,某些王者使用的稱號。
新加坡曆史可追溯到700年前,一名研究員發現,新加坡當時或許就已出現淡米爾人的足迹。
曾立于新加坡河畔口的古老砂岩石上,刻著有逾700年曆史的爪哇文。巨石的面積爲三米見方,上面刻著50行爪哇文和一些零散的梵文。岩石在1843年被英國人炸毀,東印度公司的一名官員好不容易保住其中三塊,並把它們送往孟加拉亞洲學會。
多年來,不同學者曾嘗試解讀岩石上的文字但沒有結論,有學者認爲這些文字源自滿者伯夷(Majapahit)王朝,即印度尼西亞最後一個被印度統治的王朝,而爪哇文則源自已失傳的婆羅米文,即印度最古老的書寫系統之一。
今年8月,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前客座研究員伊恩·辛克萊博士(Iain Sinclair)開始解讀內容,發現其中一句“kesariva”很有可能是“parakesarivarman”的一部分,即公元11世紀至13世紀南印度淡米爾朱羅王朝,某些王者使用的稱號。這項重要發現意味著淡米爾人或許早在700多年前,就已在新加坡海峽地帶落腳。
辛克萊說,這只是他初步的解讀,他接下來還須做更多的分析與研究。“我花了幾天的時間對照數碼檔案,找到這個線索。”
最後一次嘗試解讀這批文字的學者是在1975年這麽做的,辛克萊如今的優勢是他能夠透過搜索數碼語料庫,更快地找到答案。接下來,他將會參考更多朱羅王朝時代的文字,以驗證自己的理論。
這段曆史與淡米爾史的方方面面皆記錄在《從旅居者到定居者——東南亞和新加坡的淡米爾人》(Sojourners to Settlers–Tamils in Southeast Asia and Singapore)。此書由印族文化館(Indian Heritage Centre)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聯合出版,昨天由主管貿易關系的通訊及新聞部長易華仁,在亞洲文明博物館舉辦的國際會議上發布。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策研究所特別研究顧問亞倫.瑪赫贊(Arun Mahizhnan ) 和印族文化館策展人娜麗娜. 戈帕爾(Nalina Gopal)聯合編輯此書。亞倫受訪時說:“這是第一次集合國際學者以英文敘述淡米爾文化與曆史,爲讀者提供較爲客觀的淡米爾史”。
目前新加坡博物館擁有僅存的一塊岩石,另外兩塊則在送去孟加拉亞洲學會後丟失。所幸學會在1848年刊登過岩石的拓印,才讓學者有機會用3D全息圖像複制岩石的原貌,在印族文化館展出至明年6月。
公衆可到印族文化館購買精裝書,每本售價1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