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巽他果蝠表面上看起來不受城市化影響,它們的基因多樣性在過去近90年間卻顯著減少。新加坡自然學會會長林肖恩說,各國得通過跨國的繁殖計劃,豐富各地區野生動物的基因多樣性,以減少物種遭滅絕的風險。
迅速的城市化發展對自然生態環境帶來影響,最新研究發現,向來被視爲適應力極強的巽他果蝠也受城市化沖擊,它們的基因多樣性驟減,遭滅絕的風險大幅提升。
巽他果蝠(Sunda Fruit Bat)是本地常見的野生物種之一,也是東南亞常見的蝙蝠品種,1930年代在本地就有相關記載。即便本地數十年來森林面積減少,人類活動劇增,巽他果蝠仍維持龐大的數量,在組屋區中也很常見。這令不少研究員對它們的生存狀態和基因變化感到好奇。
爲進一步了解城市化對野生動物基因的影響,一群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員針對巽他果蝠展開研究,對比1931年至今41只巽他果蝠的基因樣本,一些樣本來自博物館的收藏。
研究員近日在《當代生物學》期刊上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盡管巽他果蝠表面上看起來不受城市化影響,它們的基因多樣性在過去近90年間卻顯著減少。這意味著,面臨生態危機時,更可能遭滅絕。這也顯示即便是適應力強大的物種,都無法免受人類活動的幹擾,環境的變化同樣對它們帶來長遠的影響。
負責這項研究的國大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雷恩特(Frank Rheindt)指出,基因多樣性對物種的長期生存至關重要。
他解釋:“面對環境變化,不論是天然或人造變化,許多動物會因無法應對而死亡。如果物種具有較高的基因多樣性,存活的機會就更高。至少一些幸運的動物個體有適當的基因組成部分,就可抵抗環境危機。”
雷恩特也指出,巽他果蝠在協助植物繁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它們可傳遞花粉和散播果實,因此它們的存亡也牽動著植物的發展。在任何生態環境中,一個品種的滅亡,也將導致食物鏈失衡,對整體的生態環境帶來重大影響。
研究也發現,巽他果蝠的有效群體大小(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比1931年減少近30倍。有效群體大小指的是群體中能將其基因連續傳遞到下一代的個體平均數。
新加坡自然學會會長林肖恩受訪時解釋,這意味著巽他果蝠的數量曾一度銳減,僅剩一小群生存者。現今的巽他果蝠都是這一小群巽他果蝠繁衍的後代,帶有類似的基因。海平面的上升也導致本地的巽他果蝠群體越加孤立,難以和馬來西亞的巽他果蝠交配繁殖,進而導致基因多樣性多年來難以增加。
林肖恩認爲,這項研究敲響了警鍾,也反映其他物種可能面對的問題。他說:“由于巽他果蝠的數量沒有明顯減少,人們普遍認爲它們能很好地適應城市的發展,但研究證明我們其實忽略了一些潛在的危機。這是個區域性的問題,不能單靠一個國家解決。各國得加強合作,通過跨國的繁殖計劃,豐富各地區野生動物的基因多樣性,以減少物種遭滅絕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