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盡管突如其來,打亂了所有人的規劃,但預算案所展現的,則是政府靈活應對的手腕,以及對長期原則的堅守。以原來准備在2021年至2025年調高的消費稅爲例,由于疫情嚴重打擊了經濟活動,政府決定暫不在2021年調高消費稅,但還是推出了60億元的定心與援助配套,一方面緩解企業和個人對于成本和生活費可能上漲的擔憂,另一方面也展現了財政上必須開源且量入爲出的決心。
2019冠狀病毒疫情所産生的全面經濟沖擊,給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增添不少變數。本來,輿論已經基于大選腳步臨近,而預期本年度預算案將會相對慷慨,再加上糾纏兩年多的中美貿易戰的烏雲,至今仍然籠罩世界經濟,預算案會出現赤字是意料中事。比較讓人意外的是,盡管赤字高達109億元,政府並沒有向總統要求動用儲備金。
疾風知勁草,當國家因爲這多重危機而急須用錢時,常年量入爲出的審慎財政紀律,充分展現了作用。政府修憲規定,本屆政府不能輕易動用過去政府所累積並歸入國庫儲備的盈余;曆屆政府每年的預算案大多數存有盈余的良好傳統,在這個非常時刻也充分體現了未雨綢缪的意義。誠如財政部長王瑞傑在預算案演說中所說的,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貢獻(簡稱NIRC)如今是常年財政的最大收入來源,對于一個毫無天然資源的國家來說,這無疑是非凡的成就。
選舉年的財政預算案都難以避免政治解讀,選民普遍期待會從中獲得好處。他們顯然並沒有失望。然而,冠病疫情爲今年的慷慨財政提供了極大的正當性。當各行各業都因爲疫情而陷入困境時,任何的舒困措施都不易從政治角度做太多的批評。況且,預算案的主要措施確實是從協助企業、保護員工飯碗和家庭生計的考慮著手,這些都極大地沖淡了選舉的政治意味。
更關鍵的是,從政府撥款的力道看,資源的分配顯然有著更長遠的考量。應對疫情的威脅固然是當務之急,預算案撥出了8億元給一線的防疫工作,加上其他協助受疫情影響的行業的撥款,如40億元的經濟穩定與支援配套,以及16億元的關懷與援助配套(針對全體國人以及特別關懷年長者和弱勢家庭),都有助于安定人心。但是,對比這個短期急需,本次預算案的其他配套,如60億元的定心與援助配套(讓國人抵消2022年或之後調漲的消費稅)、83億元的推動經濟轉型及發展(協助企業轉型和國人提升技能),都是著眼中長期的需要,並且在規模上比短期配套要大得多。
可以發現,40億元的經濟穩定與支援配套,和16億元的關懷與援助配套,主要是及時雨,目的是幫助國人渡過疫情難關,而其他總值143億元的配套,則主要是投資未來,目的是爲渡過疫情之後,企業及員工得以做好准備,有能力快速爭取雨過天晴所産生的各種經濟機遇。這些投資型的配套,應對的是人工智能科技普及、人口老化、氣候變化等對經濟的長遠挑戰。
冠病疫情盡管突如其來,打亂了所有人的規劃,但預算案所展現的,則是政府靈活應對的手腕,以及對長期原則的堅守。以原來准備在2021年至2025年調高的消費稅爲例,由于疫情嚴重打擊了經濟活動,政府決定暫不在2021年調高消費稅,但還是推出了60億元的定心與援助配套,一方面緩解企業和個人對于成本和生活費可能上漲的擔憂,另一方面也展現了財政上必須開源且量入爲出的決心,爲今後不斷增加的諸如醫療、教育等的支出預先做好准備。
相對于盡管很嚴峻的冠病疫情,新加坡所面對的其他長遠挑戰,如王瑞傑所羅列的人工智能科技普及、人口老化、氣候變化等,都迫使我們必須盡早准備。如果用軍事比喻的話,應對冠病疫情只是一場戰役,而其他長遠挑戰,卻是關系新加坡國運的一場戰爭。要打贏這場戰爭,不能只依靠一場戰役的勝利,而是必須不斷准備,不斷應變。冠病疫情總是會過去的,可是人工智能、人口老化、氣候變化等卻是揮之不去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一如每年的預算案都恪守未雨綢缪的精神,今年的預算案在正面回應冠病疫情之余,依舊堅持爲將來做准備。正由于本屆政府之前持續量入爲出,今年的預算案雖然出現了規模不小的赤字,政府還是可以不動用國家儲備金。如果要從疫情吸取任何教訓的話,那就是新加坡千萬不可臨渴掘井,掉入寅吃卯糧的惡性循環。
(作者是本報言論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