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可能逐漸削弱社會凝聚力,在不同群體之間制造分歧,影響或比恐怖襲擊這類一次性事件更長遠。政府和學界得加緊研究疫情對社會帶來的影響,才能確保社會維持韌性,以便在疫情消退後能盡快複原。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策研究所昨午針對冠病疫情舉行論壇,新加坡在疫情期間展現的社會韌性,是論壇聚焦的課題之一。
擔任講者的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卓越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薩稀·賈古瑪(Shashi Jayakumar)指出,學界以往在研究社會韌性時,一般只關注社會在經曆恐怖襲擊事件後,能否快速複原。但近日的冠病疫情顯示,大規模傳染病疫情也可能對社會凝聚力帶來巨大沖擊。
學者:須確保排外思想不滲透本地
冠病疫情在全球多地引起一股強烈的排外情緒,在西方一些國家,甚至升級爲針對亞洲人的暴力攻擊。盡管新加坡並未出現嚴重的排外情緒,我國必須確保這類思想不滲透本地。
薩稀·賈古瑪解釋:“大規模流行性疾病對社會的影響,不一定像恐怖襲擊那麽一目了然。但社會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能有多強的複原能力,仍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他指出,就算疫情消退,政府仍得留意疫情是否在人們心中遺留下排外或者是種族歧視的種子。政府和學界已經逐漸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下來得更明確地朝這個目標邁進。
論壇特別通過面簿直播的方式舉行,其他講者分別是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孫婉婷博士、衛生部傳染病管理司司長李堅明副教授,以及大華銀行經濟師顔聖充。疫情帶來的網絡信息戰是論壇的另一焦點。
孫婉婷指出,政府在疫情期間及時和全面地發布最新消息,是遏制假信息的最佳方法。一旦信息不完整,人類的自然反應是通過其他渠道彌補缺失的信息,造謠者也可由此趁虛而入。
預測公衆反應 先打“預防針”
本月初,疾病暴發應對系統(DORSCON)上調至橙色級別時,網絡假信息就加劇了國人的恐慌,導致全島超市出現搶購熱潮。對此,孫婉婷認爲,政府得在發布消息前,全面地預測公衆可能出現的反應,並事先爲公衆打好“預防針”,而政府相信也已注意到這一點。
她舉例說:“本月中旬,坊間開始盛傳政府可能把警戒級別調高至紅色,衛生部及時站出來明確說明不會調高警戒級別,這就是爲公衆打‘預防針’的好例子。”
政府在疫情期間及時和全面地發布最新消息,是遏制假信息的最佳方法。一旦信息不完整,人類的自然反應是通過其他渠道彌補缺失的信息,造謠者也可由此趁虛而入。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孫婉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