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小明有35萬,我有35萬,我是不會跟他換來換去的,因爲沒有賺一分錢。如果小明有35萬的資産,每年能賺一萬,10年下來多了10萬,我可以考慮用我的35萬換他的35萬資産,但計算一下: (35 + 10) = 35*(1+x)^10,結果計算出來x是2.5%,不如現在3%的十年期國債,還不是很劃算。先不管結論,這裏用了兩個等式:
1.投入成本 *(1+年均複合收益率)^年數= 10年後收益
2.10年後收益=期初資産+總利潤
評論裏有些朋友提出質疑,等式1是沒有問題的,我看主要是對2不敢苟同。後來想想,也的確存在一些問題:
1.10年期獲得的總利潤並沒有全部分配給投資者,有些公司甚至不分紅。
2.期初資産在10年後不可能價值、價格不變。
所以10年後收益是多少呢?也即10年後大家會出多少錢買這個資産呢?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假設,有一個人叫張三,他穿越到10年後,他會怎麽出價?他會像我在文章前面一樣,計算他那個時間未來10年的收益,根據期望的收益率,給出報價。但是他怎麽知道他那個時候10年後收益?他又要假設有一個人在他的未來十年有一個出價……十年又十年再十年,沒完沒了,問題推給了未來,還是解決不了。
不知道,我們就換個角度,想想最壞的打算:
1.業務消失、資産價值爲0、甚至負資産
2.業務還存在,但是規模銳減,利潤大幅縮水
3.業務還存在,規模還在,但是不增長了
第一種情況,估值再准確,都沒啥用,要盡量避免,什麽行業最容易嗝屁?工具類科技行業,科技就是用來顛覆舊技術的,這可能也是爲什麽巴菲特不買科技股的原因。第二種情況,要看管理層,看看能不能找到新的增長極,有一定成功的概率,但是還是和第一種情況一樣,要規避,就比如地産股,不可能一直大規模建設,不然啥時候中國經濟轉型成功?看看美國地産公司的市值,再看看中國地産公司的市值。
在行業一直存在,市場規模不縮減情況下,最壞的情況就是停滯增長。在增長爲0的情況下,格雷厄姆給的PE是8.5。我們假設10後就不增長了,那麽:
10年後收益= 期末利潤 * 8.5 + 10年總利潤*分紅率,也即:
投入成本 *(1+年均複合收益率)^年數=期末利潤 * 8.5 + 這些年總利潤*分紅率
其中,期末利潤和這些年總利潤可以給一個假設的年利潤增長率算出來。我看了下近4年$海螺水泥(SH600585)$的分紅率,2015年環境最差的情況下,分紅率是當期利潤的30%,其他時候略高,按照上面的公式,假設目標年均複合收益率是20%,得出10年後期末利潤應該是現在的5.2倍,淨利潤年增長需要保持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