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避免冠病檢測出現假陽結果,衛生部爲實驗室制定一套指導原則,列出必須遵循的標准程序,以確保檢測准確進行。
衛生部醫藥服務總監麥錫威副教授昨天在抗疫工作小組記者會之前的說明會上指出,檢測一般會呈現明顯的陰性或陽性結果,但當檢測結果爲推定陽性(presumptive positive),實驗室須進一步確認,才能公布結果。
衛生部日前透露,本地一家實驗室的檢測儀校准出錯,導致35人被誤歸爲確診病例。這使當局在過去幾天不得不放慢檢測速度,給予實驗室時間糾正問題。
麥錫威在記者會上進一步說明,一些誤檢結果是通過質量保證過程發現的,進而得知有一批檢測的結果可能不准確。
他沒透露是哪家實驗室誤檢,但指出除了檢測儀校准出錯,該實驗室也沒完全執行一些步驟,否則當局可能更早發現這些誤檢結果。當局目前與實驗室合作,完善檢測的質量保證程序,並對其他實驗室發出指導原則。
麥錫威說:“(出問題的)實驗室也尋求檢測儀和試劑盒供應商的協助,以確保他們現在可以准確完成檢測。”
他有信心這家實驗室能盡快建立質量保證程序。“我們期望實驗室能重新投入檢測工作,並發揮全部檢測能力,以使我們能繼續所需的理想檢測率。”
我國目前的聚合酶鏈式反應(簡稱PCR)檢測能力達到每天8000次以上,下來將逐步提高到每天4萬次。
更多長者會染病和死亡 自然取得群體免疫不可行
針對我國何時才能達至群體免疫的問題,衛生部傳染病管理司司長李堅明副教授在說明會上回應,根據專家估計,全國得有六成至八成的人口擁有抗體,才能取得群體免疫的效果。
然而,通過自然感染取得群體免疫是很困難的,在很多人染病並痊愈的過程中,也會有更多人出現並發症,或需進入加護病房留醫。
李堅明說,更可行的辦法是如同預防其他傳染病一樣經由注射疫苗,但疫苗還未問世,必須繼續等待。
麥錫威補充說,我國對抗冠病的策略不是在疫情中自然取得群體免疫,因爲這會導致更多年長者染病和死亡,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他說,當局不可能任由病毒在人口中散播,否則再多醫療資源都會應接不暇。“英國曾有意采用這個策略,後來也另尋他法,因爲其中的代價太大了,對他們而言也是難以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