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道中國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如何能夠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曾經是我們面臨的大問題。如今,有了雜交水稻技術的支撐,我們的水稻畝産量遠遠超過很多國家,也解決了很多人的口糧問題。
然而,不得不正視的一個現實就是,我們每年還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大米、大豆等糧食。相反的,和我們人口情況差不多的印度卻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米出口大國,在沒有良好種植技術的情況下,他們爲何還有大米出口?
其實這個問題牽扯到兩國不同的國情。對于我們國家來說,國土面積雖然足夠大,但有效的耕地面積卻是有限的,即便是有了優良的種植技術也不足以滿足全部人口的糧食需求。另一方面,如果想要擴大耕地面積就需要不斷地開墾荒地,這樣必然會破壞生態環境,而以消耗生態環境來換取糧食增産的代價遠比進口糧食更大,所以進口糧食對我們來說更爲劃算。
除了保護環境和追求更低的資源消耗以外,進口糧食還可以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簡單來說,我們的糧食産量不足以滿足現有的需求,如果不通過進口的話就會讓現有的糧食價格不斷地擡高,人們爲了獲取糧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錢,老百姓的基本民生就會受到影響。一旦老百姓的收入將要大部分都花費在吃飯問題上,幸福指數必然下降,由此而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也將一一暴露出來。
那麽,印度又是爲何要大量出口大米呢?該國面積雖然不足中國的三分之一,但是耕地面積卻和我們差不多,更重要的是,這裏濕熱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合種植水稻,甚至一年可以種植三季甚至是四季。再加上該國工業發展薄弱,大部分的人口都在從事農業種植,每年的大米産量非常可觀,而他們本身雖然需要吃糧食,但是也需要其他基本的生活用品,所以很多農民都迫不得已將大米賣掉換錢。
在這裏,賣掉大米所換來的金錢並不足以當地人們購買足夠的生活必需品,當錢花光的時候他們只能繼續賣大米,于是就陷入了這種反反複複的惡性循環中,生産大量的大米最後卻落得個連大米都吃不起的境地。
對他們來說也是非常無奈的事情。與此同時,印度政府沒有強制收購糧食這一政策,農民手中的所有糧食都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因此政府對于老百姓大量出口大米這一現狀也是無可奈何。如此奇怪的現象也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生活在一個制度健全、政策惠民的國家是多麽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