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就讀普通學術源流、31歲才考獲大學文憑,共和理工學院高級講師文禮佳博士希望自己逆流而上的經曆,能夠在政治舞台上啓發他人。
42歲的文禮佳已婚,育有四名孩子,他在三年前獲得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體育與運動科學哲學博士學位。
文禮佳在介紹會上說,他在淡馬錫理工學院攻讀電子專業文憑期間,發覺到自己的興趣是體育,因此投身教育界成爲體育老師,精益求精後再到南洋理工大學深造,並在31歲考獲文憑。
他的非一般升學經曆,使他堅信教育是社會流動的關鍵,並希望在國會爲出身貧寒者、中等階級、夾心層、年輕家庭和成人學習者發聲。文禮佳引用國務資政尚達曼上周三在全國講話中的話說:“我們千萬不能淪爲一個家世背景和人脈關系比個人努力和能力更重要的社會。”
文禮佳基層經驗豐富,過去三年先後在白沙—榜鵝集選區和榜鵝單選區擔任基層領袖。
他31歲起在社區服務,擔任榜鵝Al-Islah回教堂主席長達六年,期間他在各個族群與宗教互信圈裏服務,與基層組織和其他宗教組織緊密合作。
過後,在白沙—榜鵝集選區原議員再納招募他到接見選民活動上幫忙。再納也是他中學的班主任。
在冠病後時代,身爲教育工作者的文禮佳最關注的是畢業生的前景。他建議,應深入研究工業4.0甚至是5.0的未來趨勢,相應地調整教育體系,爲所有學生提供基礎技能培訓課,讓他們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都能學以致用。
文禮佳也關注爲學生提供多種升學途徑。他說:“教育的重要性不僅限于從理工學院或大學畢業。空有證書卻缺乏技能,或擁有技能卻不繼續磨煉,有什麽用?最重要的是,如冠病疫情所突顯的,擁有技能卻無法保持敏捷,或技能無法跟上瞬息萬變的世界,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