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環境變得更加嚴酷時,這些生命周期短、規模小且現金流匮乏的新公司顯然處于弱勢,稍有不慎便是在崩潰的邊緣。然而,有時候還真是有異類出現,小如螞蟻的公司仍能存活下來。
上周五開始,我國進入病毒阻斷措施解封第二階段,大部分零售實體店得以重新開業,餐飲業也可提供堂食服務。從政府宣布“解封”的那一刻起,業者紛紛發手機短信給常客,告知它們即將開門做生意的喜訊,許多還宣布給予介于25%至75%的折扣,但有些是告知結業的消息。
我收到多個平時常光顧的大小商店發來的短信,其中一個時裝店老板通知老顧客,她將結束時裝店的生意,只利用清理貨物的三天內給熟客買一送一的優惠。她在電話中告訴我,這個生意做不下去了,估計未來半年也賺不夠還租金,不如趁免租金期內結束營業。
這家時裝店的賣點是,老板每兩三周便親自到各國搜羅不同品牌的時裝回來賣給熟客,因爲少量進貨吸引顧客熱捧。如今冠病疫情還沒結束,航空業仍未恢複,她根本無法出國買貨,賣點頓時盡失。如果她改以上網買貨,再放上網售賣,即便沒有實體店,生意或許還可以繼續經營。然而,這個老板表示對“轉型”完全沒有心理准備,對改變經營模式沒信心,甯可結束經營了十幾年的生意。
像這類還沒正式重新開業,就匆匆結業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還有一些餐飲業者,即便才剛開始提供堂食服務,已經擔憂收入無法抵消經營成本。爲了保持社交距離,餐館的餐桌之間必須相隔一米,容桌量減少六成到六成五,顧客量受限,生意量減少,但日常的營運成本並沒減少,如果長期入不敷出,餐館恐怕面臨倒閉的命運。
美國因爲冠病疫情已經湧現公司倒閉潮,最近傳出知名連鎖百貨公司如內曼·馬庫斯(Neiman Marcus)和彭尼(J.C. Penney)等苦于多年業績下滑又遭冠病打擊,可能很快申請破産保護。當地的小企業也有類似焦慮,看不出公司的營運何時才能恢複疫情以前的水平。
在本地,許多公司,尤其是中小企業是在政府的援助計劃下支撐著,一旦資金用盡,人們擔心公司倒閉將接踵而至,預料未來數月會出現公司倒閉潮。
其實,2020年一開始,全球經濟因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的關系已走下坡,許多企業已在掙紮求存,加上冠病疫情迅速蔓延,更是雪上加霜。像地震前夕,魚亡先兆。今年初,很多大小企業,特別是那些比較接地氣的餐飲、零售、旅遊相關等行業,都經不起市場沖擊而相繼關門大吉。
2月間,本地一家飲食集團Ministry of Food在毫無預警下關閉旗下的五家餐館。它在全盛時期有80家餐館,去年關閉旗下近40家餐館。
家喻戶曉的食品配送服務公司誠蜂(Honestbee)在2018年開設大型實體零售超市,經營不到兩年于今年2月結業。
位于新加坡國家設計中心的香港時尚生活和設計精品店Kapok多年來備受網紅推崇,也在3月關閉實體店,全面走入網購平台的經營模式。今年初,大型百貨公司伊勢丹和羅敏申都宣布關閉位于西部的分店。
這些公司在冠病疫情期間、阻斷措施實行前倒下,盡管它們在疫情前已經出現運營不佳的狀態,但倒在疫情期間難免讓疫情背了黑鍋。
疫情讓許多生意受挫 也逼一些企業逆勢而上
官方數據顯示,本地阻斷措施于今年4月初實施,同個月份已經有8663家注冊公司面臨結業。單是餐飲公司,2月至4月有529家關閉。這個行業中有許多小企業,更有許多成立不到幾年的新公司,經受不起冠病疫情的沖擊而悄悄倒下。或許餐飲業的門檻相對較低,容易進場,也容易退場。
在這場疫情中,或許新成立的公司最容易倒下,有研究顯示,企業的成立時間越短,倒閉概率越大。這些小公司原本在市場競爭中缺乏抗風險能力,更加不堪疫情一擊。當大環境變得更加嚴酷時,這些生命周期短、規模小且現金流匮乏的新公司顯然處于弱勢,稍有不慎便是在崩潰的邊緣。然而,有時候還真是有異類出現,小如螞蟻的公司仍能存活下來。
企業無論大小,如何在危機中尋找商機,從逆勢中崛起,才是生存之道。雖然疫情讓很多生意受挫,但也迫使一些逆勢而上,隨機轉型、開創新行業。下述的成功轉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疫情或許換來一個倒閉潮、轉型潮,也可能帶出了一個創業潮。
有個在房地産界打滾二三十年的估價師,竟然在疫情期間讓他嘗到了“開創新行業”的成功果實。這名吳老板在分享轉型經曆時說,慶幸自己在兩三年前開創新行業,投資美容公司,聘請專業紋眉技師,專攻紋眉市場。
這個以女性爲主的行業,對這個大男人來說,在創業初期還真不當一回事,只把它當副業看待。沒料到,一場疫情下來,讓他完全改觀,因爲小如螞蟻的美容公司救了他,讓他逃過陷入財困的窘境。
原來,吳老板連開三家的美容公司在疫情暴發前,所取得的盈利已經超越他的房地産顧問公司。盡管受阻斷措施影響,美容公司暫停營業兩個多月,但阻斷措施解封後的這些日子以來,美容院的生意量遠勝阻斷措施前,客戶的預約從早排到晚,生意門庭若市,與陷入停擺的估價生意相比,落差太大了。論規模,美容院遠不及他的房地産顧問公司,但前者的收益貢獻卻遠超後者。
吳老板坦言自己也曾大跌眼鏡,小小的美容院,竟然讓他悟出一個大道理:面對公司業務瓶頸,應該果敢跳出傳統框框,迅速轉型、開創新行業。“坐以待斃”只是權宜之計,但放手一搏探索新行業,或許有新的突破和啓發,而事實證明他大膽開創美容業,果然可以闖出一片事業。如果當初他不踏出嘗試新行業這一步,他個人和之前的公司現在可能面臨財困之苦。
也許現在談論“時勢造英雄”還言之過早,但毋庸置疑,從房地産到美容業,是兩個全然不同的行業,吳老板大膽“轉型”,而且算是轉型成功。他認爲疫情是危機也是商機,並已決定今年內在全島再開設多家分院,擴展事業版圖。誰說螞蟻不能舉重?
接下來的日子裏,預料會有一大批公司倒下,但也會有新一批企業重生。不得不相信,只要勇于轉型、放膽努力做,小公司還真的可以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