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作者:▶商文君◀每日更新
《史記·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皇子胡亥串通丞相李斯,假传始皇帝遗诏处死了公子扶苏,胡亥即帝位。胡亥继承大位后,第一件事是处理始皇帝后事。
這件事非常複雜,秦始皇死後除了在繼承權上出現了曆史懸案之外,他那龐大的墓葬宮殿群時至今日仍然爲全人類所驚歎,可見他離開人間時是怎樣的排場。《史記》記載,始皇統一後的十一年裏,秦朝征發勞役70余萬修建始皇墓,墓中機關複雜,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以人魚膏爲燭。
有些人的死,就是這麽複雜。不過相比較之下,最殘酷的一個身後安排卻是對後宮妃嫔的處理上了。秦二世胡亥居然表示:“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領從死,死者甚衆。後世許多有關“人殉制度”的研究中,把《史記》中這一句話當作秦朝人殉制度的佐證。但事實上,在之前兩個世紀秦國就已經取消了人殉制度。
公元前600多年,秦穆公重啓人殉制度時被《左傳》記載,其身後不斷被譴責;公元前384年秦獻公頒布法令宣布“止從死”,正式明令廢止人殉。秦獻公之後,人殉不僅被指責,而且觸犯律法。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固然法制苛酷,卻站在國家強盛的角度懂得積蓄人力,繼續反對人殉。而且秦始皇陵兵馬俑都是用土燒成陶俑,這本身就是用來取代活人殉的,也足見秦始皇並不支持人殉。
到了胡亥時,爲什麽要讓先皇帝後宮中的嫔妃全部殉葬呢?如果認真研究秦始皇生前最後一次巡遊,其實不難發現,沒有什麽太多主見的胡亥並不是自己突然奇想要讓後宮陪葬,而是與秦始皇人生最後歲月裏的交代是有關系的。
《史記·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前带着少子胡亥前往,抵达了会稽山时祭祀大禹,并且遥望祭祀南海神,并在会稽山上刻下了铭文,铭文中记载了秦始皇的三大功绩:“皇帝修烈,平一宇内”—–即一統中國;
“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恒常”—–即統一律法、綱常、度量衡以及其他的國家法度;“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潔誠”——-即規定了貞操教化。如果以今天的視角去看,秦始皇生前最後留下的這段歌頌自己的碑文中的前兩條功績,確實是偉大的。
可第三條,這個第三條,似乎與統一中國的領土與文化相比不值一提,最多也只是應該被歸類于第二條,屬于法度中的一種。但是在碑文中看來,關于對男女大防的教化之功業的描述,文字上占了近一半,在秦始皇心中,這似乎比統一還重要。
不難看出,經過秦始皇數十年的推動,秦文化已經非常看重貞操觀念了,這樣的情況下,胡亥在始皇帝去世後不允許後宮妃嫔們出宮,應該是遵從了始皇帝的遺訓。可是作爲響當當的千古一帝,開創了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帝國,他爲什麽會把男歡女愛這點事看的這麽重要呢?
而且秦始皇不僅看重這件事,要求也非常苛刻。秦始皇明確規定,女子離婚再嫁,孩子就不再認她爲母,會稽山上碑文中也鑿刻著“妻爲逃嫁,子不得母”的規矩。這位偉大的帝王,他到底在想什麽呢?
原來先秦時中國的兩性關系一直非常“開放”,詩經中對于離婚再嫁和多夫多妻的情形至今流傳。比如舜的弟弟象就曾對父母表示想要哥哥舜的兩位妻子娥皇女英,比如孔子的出身等等,都能說明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開化。
秦始皇的母親曾與嫪毐私通,秦始皇發現後殺了嫪毐,搜出太後私生的兩個兒子,裝在袋子裏摔死了。接著把太後監禁,衆臣以死勸谏,秦始皇連殺27個勸谏的大臣,後因茅焦以不孝而影響賢良的投奔,才與太後和好。耿耿于懷的秦始皇終身不立皇後。
始皇帝甚至修建了中國曆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貞節牌坊:四川婦女巴清早年喪夫,秦始皇爲她修築了“懷清台”,封爲“貞婦”。後來這一點被後世不斷效仿、擴大,在宋朝經曆了靖康之恥後,統治者無力保護婦女,再度開始擴大貞節牌坊的作用,並逐漸發展成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存天理,滅人欲”的無恥理論。
關注作者:▶商文君◀每日更新
秦始皇當年沒有想明白的一點是,巴清未必不想再嫁,只是可能還沒遇到對的人罷了,誰又想在寂寞中度過後半生呢?而爲了他自己的內心糾結,不僅毀了無辜的巴清後半生選擇的權力,更在死後導致後宮妃嫔大規模殉葬,顯然是自私到極點的體現了。而在石碑上把加強男女大防上升到與國家統一相同的高度,則顯得幼稚。王陽明後來駁斥朱熹,表示,人欲即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