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暴發的骨痛熱症疫情迄今絲毫沒有緩解迹象,過去不到一個月又有三人死于骨痛熱症。國家環境局受詢時解釋,多種因素導致今年病例激增,年輕人群免疫力低也是造成病症高發原因之一。
本地骨痛熱症單周新增病例連續六周破千起,上周共有1736人感染,再度打破曆史紀錄。今年大暴發的骨痛熱症疫情迄今絲毫沒有緩解迹象,過去不到一個月又有三人死于骨痛熱症。
上周病例數量幾乎是之前2014年單周891起原紀錄的近兩倍之多。今年病例總數累計達1萬8947例,預計將超越2013年全年2萬2170起的紀錄。
國家環境局受詢時解釋,多種因素導致今年骨痛熱症病例激增。除了天氣熱、雨水多、冠病病毒阻斷措施期間更多人在家之外,年輕人群免疫力低也是造成病症高發原因之一。
環境局引述一份2015年的研究說,“在16歲至20歲年齡層中,國人對第二型骨痛熱症病毒(DENV-2)及第三型病毒(DENV-3)的免疫力較低,分別爲14%和2.7%。這或許闡明了自今年年初以來單周病例異常多,徘徊在300起至400起之間的原因。”
骨痛熱症四種病毒型中,本地流行的多爲第一和第二型,過去30年來較不常見的第三型今年首四個月一度呈主導態勢。
“今年頭幾個月,骨痛熱症病例基數高,意味著人群存在高‘病毒載量’。”在其他有利條件,如伊蚊數量增加及傳統高峰期較潮濕的天氣等因素下,導致病例居高不下。5月病例較4月增加32%就是一個證明。加上長達兩個月的阻斷措施使得除草和建築等活動暫停,大量公共區域疏于維護,也有助伊蚊滋長。”
當局5月和6月在公寓地面、建築工地、公共區域等發現並清除約2700個伊蚊滋生處,數目是2月和3月的兩倍多。針對骨痛熱症黑區和居民區的建築工地稽查也有所加強,過去三個月,環境局已對1000多個工地中的94%進行巡查。
今年總死亡人數增至19人
盡管如此,過去不到一個月又有三人死于骨痛熱症,使得今年以來的總死亡人數增至19人。衛生部受詢時透露,19名死者年齡介于49歲至92歲,其中17人在骨痛熱症黑區工作或居住。本地骨痛熱症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年發生在2005年,當時有25人過世。
截至本月11日,約有2880人,相當于17%的骨痛熱症病患要在公共醫院留醫治療,當中1%須轉入加護病房。
全國骨痛熱症黑區數量也在兩個月內激增超過一倍,從6月初的176個增至目前410個,大多分布在東部。其中148個是有至少10起病例的高風險區,出現100人或以上染病的黑區則多達18個。當過去14天相距150米的範圍內出現兩個或以上的病例時,就形成一個骨痛熱症黑區。
今年以來,本地共出現四個有200例以上病例的超級大黑區,最大黑區位于阿裕尼路和芽籠一帶,共有266起病例。武吉班讓環路的超大黑區更是在短短54天內就積累了263起病例,平均每天就有近五人發病。
此前出現218起病例的超級大黑區兀裏弄一帶在經過97天後,已于本月6日正式脫離黑區名單。當局在該區發現了81個伊蚊滋生處,當中四成是在居民家中找到的。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發傳染病重點研究項目陸雪湄教授受訪時建議,公衆除了積極清理家中、公共走廊和花園盆栽和桶裏的積水,出門時應使用驅蚊劑自我防護,最好也能避免在傍晚和早晨伊蚊最活躍的時段到訪花園或是樹林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