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莉瑪總統周一(8月24日)爲新一屆國會主持開幕式並發表政府施政方針,由人民一人一票送入國會的代議士也將一一宣誓,誓言恪盡職守。
多位新科議員一周後將輪流在議事殿堂上作首次演講,《聯合早報》在他們初試啼聲之前,訪問了當中的四位新任朝野議員,包括一位部長和一位市長,了解他們最關心哪些課題,以及最希望推進哪一方面的發展。
總理公署部長兼人力部和貿工部第二部長、馬林百列集選區議員 陳詩龍:我到55歲才知天命
職業生涯的首個15年用來創業,第二個15年先主管醫院後坐上上市公司第一把交椅,新任總理公署部長兼人力部和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醫生原本以爲他的第三個15年,應該有機會在社會企業領域做出貢獻,但李顯龍總理邀請入閣讓這個計劃落空。
陳詩龍日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坦言,從沒想過會入閣成爲部長,原本想法是選上國會議員之後加入一個政府國會委員會,還有時間可設立社會企業,如今卻得保持過去那樣的緊張生活步伐。他說:“五十而知天命,我到了55歲才知道,有可能這才是我的天命。”
陳詩龍也指出,按常理推斷,一個55歲的人不應該被邀請入閣爲國服務,但眼下中美關系持續緊張,全球供應鏈也受民族主義的威脅,他認爲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確保國家的生存。
“我當然已到了可以放下一切慢慢步入夕陽的階段,但我的孫子輩怎麽辦?新加坡是我唯一的祖國,我生于斯、長于斯,朋友和故去的父母都在這裏……我非常樂意爲國服務。”
希望推動政府支持起步公司
這位百彙班台集團前總裁兼董事經理,有著豐富的私企經驗,這在我國內閣中並不多見。他透露,自己會向同侪分享本地起步公司所面對的困難,並希望推動政府支持這些創業者。
他說,由于本地市場很小,起步公司很難以此作爲跳板,它們在獲得資金、得到當局的驗證和信任等方面也不容易,因此政府如果能夠提供適當的扶持,將能夠形成良好的合作夥伴關系。
陳詩龍也說,要不是受到本地市場規模的限制,本地其實擁有非常堅實的人才核心,並不缺乏點子。“只要我們在接下來五至10年能夠培養出幾個獨角獸(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很多地方都很歡迎新加坡品牌,這些企業將能夠在全球範圍大放異彩。”
談到當部長和當醫生的最大不同,他說看病通常是把所有精神集中在病人身上,關鍵是對症下藥。“當部長則有很多不同的考慮,因爲你看一個病人下的藥對的話,病症就解除……政府的措施則可能很多年後才知道藥有沒有效,影響成千上萬人的生活、生活水平。”
擅長時間管理 從容受命兼顧多部門
同時兼顧人力部、貿工部以及社區方面的工作,陳詩龍卻顯得從容。他指出自己的生活一直都過得相當緊張,念中學的時候,他就和很多年輕人一樣選擇了以半工半讀升學,而不是提早加入工作的隊伍。
“我念中學的時候每天都教補習,要忙到晚上10點……所以我得安排好時間,最好是能夠在學校就把功課做完。”
上大學之後,他更戲稱自己是全職打工,業余醫科生。畢業成爲家庭醫生之後,陳詩龍說他早上7時30分就要和診所的工作人員開會,以便在9時診所開門前交待清楚大家應辦的事,晚上又要忙到10時。後來他成爲百彙班台集團總裁兼董事經理,更是須要管理跨越不同時區的醫療機構,工作時間更是短不了。
他說:“大選前的六個月反而是我最輕松的時候,自己都有點不習慣……現在唯一的不同就是我發現公務員比私企員工更努力,半夜兩三點還給我發電郵。我于是決定半夜以後的電郵一概不回複,等到淩晨5點起床以後再說。”
我國抗疫措施是未雨綢缪
我國未來實現冠病零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陳詩龍醫生認爲,客工宿舍下個階段的重點在于保持警惕,並在提升硬件設施的同時,引導客工改善衛生習慣,這樣才能抑制冠病疫情進一步傳播。
他受訪時指出,幸好冠病在本地造成的死亡病例非常少,這讓人們對本地醫療體系充滿信心,醫療系統也不至于崩潰。
“整體而言,控制疫情擴散的工作非常艱巨,成功爲數10萬客工進行篩檢並不是件容易辦到的事,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辦得到……你也會發現應對疫情的跨部門工作小組獲得整個公務員體系的支援,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根據2020年大選後人力部的分工安排,有醫療背景的陳詩龍分管客工事務,如何在下一抗疫階段防範冠病病毒卷土重來是工作內容之一。
進入新千禧的首20年,人們已經曆了沙斯、H1N1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伊波拉等病毒的侵襲,眼下冠病疫情也還未解決,平均四五年就會有一次比較大的流行病傳播。陳詩龍指出,我國眼下采取的抗疫措施也是未雨綢缪,下一次疫情來襲時,“我們會有更好的准備”。
他也說,改善宿舍條件須各方合作,在平衡需要的同時,當局也借助新科技來營造安全的環境,因爲“我們要客工的健康得到妥善照顧,確保他們的安全有保障,也不會危及整個社會”。
陳詩龍在貿工部則分管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和能源市場管理局。他指出,除了推動研發,他也會著力于推動公私機構的合作,並促成生物醫藥領域一些起步公司與國際知名機構的合作,最終培養出這些領域的本地人核心。
至于人力部與貿工部工作之間的重疊之處,陳詩龍說:“貿工部的工作其實也關乎人力政策,我們要如何在吸引外界投資、吸引外國專業人士、經理、執行員和技師的同時,確保本地人才也能得到培養。”
馬林百列集選區議員、東南區市長 閥賀米決心推進漸進式薪金模式
迄今加入工運不足五個月,人民行動黨新科議員閥賀米的貧苦出身、軍旅背景和社服經驗,讓他在協助受冠病危機重創的各階國人時能夠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疫情結束遙遙無期,閥賀米下來將在國會持續爲低薪工人發聲,關注心理健康議題的他,也承諾爲有需要的國人提供支持與援助。
從政前是回教理事會副理事長的馬林百列集選區議員閥賀米(Fahmi Aliman,48歲)今年4月7日,即病毒阻斷措施實行首日,正式加入全國職工總會,出任行政與研究部主任。
他告訴《聯合早報》:“我原先對工會運作一無所知,必須在短時間內掌握全新的知識,卻礙于病毒阻斷措施,無法與個別工會交流,但我如今正逐步建立起知識和聯系網絡。”
閥賀米加入回理會前是名正規軍人,他從軍26年,退役時軍銜是上校,是武裝部隊裏軍階最高的馬來回教軍官之一。
閥賀米踏入工運時,本地疫情正日益加劇,他當時被指派協助處理客工宿舍問題,以及自雇人士收入補貼計劃(SIRS)的申請事宜,讓他有機會近身了解疫情如何影響外籍工人的作息,以及沖擊低薪國人的生計。有了這些經曆,閥賀米有更大的決心,推進漸進式薪金模式等現有政策,助國人一臂之力。“從事工運,你必須要有助人之心,苦民所苦,並且不怕卷起袖子行動。”
過來人經曆 敏感同理心
閥賀米年幼時家境貧寒,父親生前是檢查煤氣的工人,母親則是清潔工人。她因學習烹饪,後來有機會負責運營工廠餐廳,改變了一家人的命運。
正因爲自己是過來人,在馬林百列負責芽籠士乃分區的閥賀米,更留心區內有需要的家庭,尤其是因兼顧學業和照顧父母而身心俱疲的年輕學子。他說:“近期有數據顯示,年齡介于18歲至34歲的國人較有可能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我們區內有些年輕學生須同時照顧雙親,又應付沉重的課業負擔,我們應爲他們想出對策。”
除了勤跑基層,上月底接任東南區市長的閥賀米,也開始走訪芽籠士乃區內逾100個宗教組織、地緣會館和宗親團體等,敦親睦鄰之余,也增進不同宗教和民間組織之間的相互了解。“溝通、交流,是建立互信所需的關鍵步驟。”
義順集選區議員 陳浍敏要搭橋促進政府和民間組織溝通
義順集選區新議員陳浍敏常因左手腕上的文身,而被指她的形象和一般人民行動黨議員不太一樣。這個風筝圖案的文身其實是她用來提醒自己做事要舍得放手、放開胸懷,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2014年,陳浍敏創辦的弱勢婦女援助機構Daughters of Tomorrow(簡稱DOT)結束了三年的社會企業身份,轉而注冊爲慈善機構。這雖然意味組織能獲得更多資金來實現宗旨,但對陳浍敏來說,心裏卻經曆了一番掙紮。
“某種意義上這算是一種放手。當它還是社會企業的時候,你擁有它,但注冊爲慈善機構後,它就不再屬于你了,而是屬于所有人……你必須放下一些執念,才能讓它踏出下一步,走得更遠。”
進入國會,陳浍敏(38歲)仍會繼續關注如何幫助婦女重回職場。她受訪時指出,在人口老齡化以及冠病疫情加劇經濟負擔的情況下,如何從減輕看護負擔、提供更多育兒假等方面給予幫助,有待探討。
如何加強社會援助機制,也是陳浍敏關注的課題。她說:“比如,新加坡的社會安全網強調的是家庭作爲提供援助的第一道防線。這雖然沒錯,但在家庭同樣面對困難時,又該靠誰?”
推動社會進步需要互信
陳浍敏說,現在有更多年輕國人有提倡社會平等的意識,這是件好事,但個別群體在提出想法時,一味發表自己的看法卻沒有考慮和了解到其他觀點,未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佳方式。
陳浍敏分享過去對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之間互動的觀察,指一些非政府機構爲了推進前衛的理念,甚至當面批評政府,久而久之形成雙方之間的不信任。雙方各執己見,無法和解並找到解決方案。
要促成政府和公民社會團體之間的互信,後者就不能只說不做。陳浍敏說,公民社會團體如果只提出批評,卻沒有實際行動來支撐這些批評,政府相對而言不會那麽願意聽取它們的看法。
以DOT爲例,陳浍敏指出,該組織除了提出理念,也推出計劃幫助扶助對象,提高了在政府部門眼中的可信度。“政府願意聽我說,我說的也有建設性,這麽一來我們就能取得一些進展。”
陳浍敏認爲,自己作爲新人,較沒有曆史包袱,因此她希望能在政府和民間組織之間搭建橋梁。“就像夫妻之間久了會有誤解和包袱……放下包袱可以促進溝通。所以有時我們得洗洗牌,不要帶著偏見去分析問題。無論是人民、機構、政治人物,或是非政府組織,這個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沒有了包袱,就會更勇于合作。”
盛港集選區議員 蔡慶威:首要任務爲民發聲
工人黨新議員蔡慶威認爲,如同一家公司要確保賬目清晰有條理,就得外聘審計員查賬而非僅依賴內部審核,國會也需要有效和具建設性的反對黨扮演關鍵的制衡角色。身爲反對黨代議士,他希望自己下來能是國會裏一把獨立、客觀的聲音,爲辯論增值。
談及對國會新會期的期盼,這名33歲的盛港集選區議員首先認爲,最重要是回到議事殿堂最根本功能,即議員必須參與制定法律、檢視政府的政策,並監督國家財務狀況。
他說:“不論代表哪個政黨或擔任什麽職務,所有議員都有責任審視即將通過的法案,確保任何法律的修訂或制定都符合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利益,並且檢查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是否存在盲點。”
感知民生課題是社會普遍焦慮
在剛過去的大選中,工人黨拿下盛港集選區,當選議員增至10人,該黨秘書長畢丹星被正式指定爲國會反對黨領袖。
選民對工人黨的期待提高,也讓該黨新晉議員意識到有重擔在身。蔡慶威在透過電郵答複《聯合早報》的詢問時指出,工人黨過去都相信要紮根選區,必須頻繁地與居民面對面接觸,而新議員更意識到他們必須加倍努力,才能在短時間內透過家訪和走訪活動,收集足夠的居民反饋。
例如,競選期間走訪盛港選民時,蔡慶威已注意到國人針對生活費、就業和生計等影響他們切身利益的議題感到焦慮,近來這種焦慮進一步增加。工人黨代議士希望能在國會爲他們發聲,傳達他們的擔憂。
他說:“一些居民失業,有人面對減薪,有工作的人則因目前經濟危機帶來不確定性倍感壓力。我認爲目前最重要的是創造具體的方案並在國會提出,嘗試減少居民的擔憂。”
密切關注組屋屋契回購等課題
蔡慶威在跨國投資銀行擔任證券研究分析師。加入工人黨前,他曾積極參與該黨有關住房課題的討論,之後參與擬定工人黨協助組屋保值的政策建議書。工人黨在大選前發表這個建議書。
蔡慶威說,他一直密切關注組屋屋契回購等住房相關課題,但要更好地代表盛港居民,他認識到不能只聚焦單一議題,而必須綜合考慮居民所有訴求,爲選民發聲才是他的首要任務。他也說,從民生課題到範圍更廣的國家政策,工人黨議員下來都將在國會裏嘗試找到平衡。此外,蔡慶威也透露,盛港集選區團隊將繼續探討開拓不同渠道,盡可能以更快方式接見選民,把觸角伸得更遠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