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表示,截至9月5日,今年已有21人死于骨痛熱症,年齡介于25歲至92歲,當中有18人在骨痛熱症黑區工作或居住。
我國上周新增946起骨痛熱症病例,是13個星期來單周病例首次回落至三位數。這一數字也較7月下旬單周1793起的最高峰減少近48%。
本地過去一個月再添一起死亡病例,死者來自非骨痛熱症黑區。衛生部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表示,截至9月5日,今年已有21人死于骨痛熱症,年齡介于25歲至92歲,當中有18人在骨痛熱症黑區工作或居住。
本地骨痛熱症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年是2005年,當年有25人過世。
截至本月7日下午3時,本地共有2萬8333起骨痛熱症病例,繼續破曆史新高。不過,骨痛熱症傳統高峰期至少要到10月才告一段落,國家環境局因此提醒居民,尤其是住在黑區的居民做足“防蚊三招”——“噴、用、穿”(Spray、Apply、Wear,簡稱SAW),即在家中角落噴灑殺蟲劑、定時使用防蚊液和穿上長袖衣褲。
芽籠東一道(250例)、李斯特路(202例)和巴特禮路(180例)等14個地區已脫離骨痛熱症黑區名單。但全島黑區數目依然高,有308個。
在過去14天相距150米的範圍內出現兩起或以上的病例時,就形成一個骨痛熱症黑區。
其中五個分布在阿裕尼/芽籠/蒙巴登、裏峇峇利/基裏尼(Killiney Rd)和武吉班讓一帶的超級大黑區,病例更積累至300起以上,進一步加劇了區內骨痛熱症通過伊蚊叮咬而傳播。
42%病例來自市鎮會管轄組屋黑區
本地42%的骨痛熱症病例來自市鎮理事會管轄的組屋黑區。環境局與全國所有市鎮會7月在全島進行兩周的密集防蚊行動初見成效,該局上個月在市鎮會管轄地區發現有蚊蟲滋生的積水處減少約一半。
環境局表示,會持續前往曾有蚊子滋生的住家跟進稽查。今年首六個月,該局在約150次跟進稽查中發現住家有伊蚊重複滋生,其中23次更發現住家多處滋生伊蚊。
當局將繼續采取強力執法措施對付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