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更多年輕國人采取更包容的態度看待種族和宗教等議題,有學者和專家倡議我國不妨效法其他國際城市,爲不同信仰打造共同的宗教活動空間,這既可增進宗教互信,也能緩解我國土地不足、用途受限的問題。
隸屬國家發展部的宜居城市研發中心(Centre for Liveable Cities)昨天與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簡稱IPS)聯辦線上研討會,邀請過去主管我國回教事務的前通訊及新聞部長雅國博士,以及鑽研宗教和社會文化政策的新加坡管理大學校長江莉莉教授,就本地宗教議題進行討論。活動由IPS高級研究員馬修博士(Mathew Mathews)主持。
在一小時的討論中,與會學者和專家的發言,不時圍繞宗教用地和空間的議題。馬修提問,由于新加坡土地資源有限,我國是否有可能效仿德國或瑞典等地,爲不同信仰打造共同的宗教活動空間。
德國首都柏林目前正在興建一座集合基督教、猶太教和回教的宗教場館“信仰之家”(House of One);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處郊區,則有一所讓基督教堂和回教堂共處一個屋檐下的“神之家”(God’s House)。
雅國指出,這個構想是個“值得嘗試的社會實驗”,因爲不同宗教群體確實需要多交流,但前提是不能影響各宗教的現有空間。他說:“事實上,我知道年輕人會接受這個構想……他們看待世界的觀點很不同,對他們來說,如果我們都能和諧共處,在不傷害彼此的情況下各自進行宗教活動,有何不可呢?”
雅國前年卸下內閣職務,今年從政壇引退,現爲新加坡理工大學工程學教授兼校長顧問。
江莉莉則說,隨著全球在冠病疫情沖擊下加快數碼化步伐,我國人口老齡化也在加速,人們未來參加宗教活動的方式也會改變。例如,在科技輔助下,不便外出的年長者或選擇在家中參加線上禮拜。因此,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看,不同宗教團體或可在不同時段,共用同一空間,優化資源運用。她也提到,不同宗教在共同空間舉辦跨信仰活動,也有助于聯系彼此感情,增進了解。
我國目前其實已推出可供興建多層宗教中心的地段,讓同屬一個宗教的不同組織日後可共處一個屋檐下,共享中心內的設施如停車場等。
我知道年輕人會接受這個構想……他們看待世界的觀點很不同,對他們來說,如果我們都能和諧共處,在不傷害彼此的情況下各自進行宗教活動,有何不可呢?
——前通訊及新聞部長雅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