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交所近年來的IPO成績每況愈下,今年遇上冠病大流行,IPO市場更是慘淡經營,原本以爲今年的成績就是這樣了,納峰科技的出現如同久旱逢甘露,讓市場爲之一振。
納峰科技(Nanofilm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原來已經有20年曆史,創辦人史旭博士還是2017年新加坡安永企業家獎的得主。坦白說,在兩個星期之前,我完全沒有留意過這家公司,直到它在10月中把初步售股計劃書挂上網,准備通過首次公開售股(IPO)在新交所主板挂牌。
當時同事之間難掩興奮之情:終于盼到主板IPO了,而且還不是房地産投資信托(REIT)。
到它正式把IPO定價在2.59元時,大家無可避免地又再“哇”了一輪,這可是20年沒有見過的IPO定價,尤其是當前的股市仍在熊市徘徊。
新交所近年來的IPO成績每況愈下,今年遇上冠病大流行,IPO市場更是慘淡經營,原本以爲今年的成績就是這樣了,納峰科技的出現如同久旱逢甘露,讓市場爲之一振。
在納峰科技之前,今年唯一的主板IPO是美國漢普郡聯合房地産投資信托(United Hampshire US Reit),集資3億2400萬美元(4億5000萬新元),IPO市值5億5200萬元。納峰科技的出現,把今年的IPO市值從原本的12億2000萬元推高超過一倍至29億2000萬元,集資規模則從7億3000萬元推高到12億元。
自2018年首次有非REIT在主板上市
從納峰科技提交初步售股計劃書到正式售股到首日交易,媒體和投資者都緊密追蹤,除了因爲它是今年集資額最大、市值最高的IPO之外,也因爲它的上市對本地股市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
本地近年來的主板IPO都靠REIT吃糊,最近一次有非REIT在主板上市也是2018年的事了,當年口福集團(Koufu)和博納産業(PropNex)分別通過IPO籌得7430萬元和4090萬元,不論是集資額或市值都遠不及納峰科技;2019年在主板上市的全都是REIT。
截至今年9月底,在新交所挂牌的REIT有44個,市值爲1000億元,占股市總市值的12%,根本可以考慮另辟一個交易板,專門讓REIT和商業信托挂牌。
作爲一個交易所,新交所需要給投資者更多選擇,納峰科技成功上市,市場人士難免對它寄予厚望,希望能借它打破股市由REIT挂帥的趨勢。特別是它作爲一只科技股,能否吸引到更多有份量的科技公司在這裏上市?
新加坡股市因爲欠缺有份量的科技股,因此沒能趕上今年開動的科技股快車,納斯達克指數今年來上升了近30%,海峽時報指數卻下跌20%,讓不少股民感到失望。
從市場對納峰科技IPO的反應,看得出投資者是多麽渴望看到有科技公司在本地上市。IPO定價2.59元,從絕對值來說並不便宜,但是投資者並沒有因此而卻步,認購率達到23.3倍,周五首日交易一度升至三元以上,最後以2.91元收市,比IPO定價高出12%。
股民偏好派息藍籌股 本地股票流通量偏低
投資者對它的熱忱能不能持續或許是接下來市場發展的風向雞。如果能保持熱度,說不定能改變其他有意上市的科技公司對新加坡股市的看法;由于新加坡股市欠缺讓人振奮的元素,科技公司首選的上市地點一般是納斯達克。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新加坡股市在2019年的股票轉手率是16.4%,這是股票成交額與股票市值的比率,用來衡量股市流通量。在它收集到的70個市場的數據,新加坡排在第32位,香港以37.2%排第14位,而中國則以223.7%名列前茅,新加坡股市的流通量明顯偏低。
其中一個原因相信是多數投資者買股票是爲了收股息,買入後一般上好幾年都不會去碰它們,導致交易相對不活躍。
改變投資者的思維,讓他們明白派息高的不一定是好股,不派息的不一定就差,或許有助促進股市流通量。
蘋果公司在1996年到2011年期間沒有派過股息,2012年恢複派息以後,每年的股息都增加,把它多年來數次分拆股票的因素考慮在內,蘋果股價自1996年至今上升超過500倍,可見一家公司不派息未必不是件好事,公司管理層可能正在不斷拓展業務因此選擇把盈利重新投入到其中。
當然也不是所有投資者都只對派息股情有獨鍾,較有經驗的投資者也喜歡增長型股,只是本地股市似乎沒有太多選擇,于是只好越洋投資。
如今科技發達,買賣海外股票越來越容易,身邊有好些朋友不再關注本地股市,因爲“不好玩”,他們喜歡在夜黑風高時到美國股市走一圈,幾個小時就有三四位數進賬。
如果能把這些投資者留住,他們的參與將有助讓本地股市動起來,吸引更多投資者加入,進而吸引更多“好玩”的公司前來上市,帶動本地股市越來越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