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應協助國人具備基本設備以上網獲取信息,並通過多方面的合作協助他們具備相關的數碼技能,而冠病疫情也促進了社會和企業爲弱勢群體提供更多數碼方面的幫助。
通訊及新聞部昨天首次舉辦透視論壇,邀請來自業界和社會領域代表針對數碼化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展開對話。
其中一場以數碼包容性爲主題的對話會上,慈善機構“工程向善”(Engineering Good)執行董事安努華(Johann Annuar)認爲,若國人不能銜接至網絡或獲得信息,他們將很難在一個數碼環境裏充實地生活,因此我國應協助國人具備基本數碼設備。
他也指出,居家辦公和學習雖然對于負擔不起或不會使用科技的弱勢群體有很大的影響,但也促進了更多個人和企業願意伸出援手,有助縮小我國的數碼鴻溝。
“工程向善”在疫情期間將舊筆記本電腦改裝後分發給低收入家庭,兩個月內共收集到公衆捐出的3000多台電腦,這期間也有更多人願意擔任義工。該機構下來也計劃舉辦數碼知識、電腦維修和解決故障等課程,以及爲租賃組屋提供WiFi無線網絡。
不過,安努華也說,隨著疫情情況改善,更多人返回公司上班等,義工人數開始減少,因此他鼓勵企業以更可持續的方式提供援助,例如讓整個企業參與慈善工作,或提供人才和技能等資源。
國家圖書館管理局總裁黃子鵬指出,除了提供網絡銜接,國人也須具備相關技能和改變心態,而更多不谙科技的年長者在疫情期間已開始對科技改觀。
他舉例,圖管局之前一直鼓勵年長者閱讀電子報,讓他們能輕易放大字體,現在年長者反而會自行詢問圖書館職員能否教導他們使用這些平台。“我們在這方面取得成功,以至如今已沒有在圖書館放置實體報紙了。”
觸愛社會服務總裁陳錦耀也強調,數碼包容性不只是提供一次性的援助,而是一個“持續的旅程”,同時也須整個社會來協助年長者等弱勢群體,啓發他們嘗試了解和掌握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