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應培養“專才”或“通才”?近幾年在社會上和學界一直被廣泛討論,當中也興起“刺猬”與“狐狸”的對比。
英國哲學家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撰寫的《刺猬與狐狸》把人歸爲兩類,一種是知道一件重要大事的“刺猬”;另一種則是融合多元想法和經驗的“狐狸”。
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永財最近在一篇評論中指出,世界快速轉變,只專注學習一個學科不足夠,畢業生須能融合跨學科知識,解決棘手問題。
國大希望培養具備“刺猬”與“狐狸”這兩類素質的畢業生。
專才與博學要如何並存相濟?本期《實況報道》訪問大學、學者、學生,以及人力資源專家,探討大學本科教育走向跨學科的必要。
跨學科教學以不同的規模和形式在本地大學行之有年,但面對後冠病時代,高等教育學府如今來到必須思考如何讓這個模式更普及化的關鍵時刻。
受訪的本地大學主管指出,跨學科教育不是在“專”與“博”之間做取舍,而是做到專博兼備。這是爲了讓學生在專長的領域有紮實基礎,同時拓展對不同學科知識的廣度,以便在快速轉變的職場能觸類旁通、有效解決問題。
約兩個月前,新加坡國立大學在網站公布,有意集合文學暨社會科學院,以及理學院兩個院系的強項,設立人文與理學院(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進一步提升跨學科教育。國大目前仍就設立人文與理學院的計劃進行咨詢。新學院一旦成立,預計最快可在2021學年收生。
國大:著重爲課程注入更大靈活性
擬議中的新學院將開拓學習的廣度,學生通過共同課程(common curriculum),有機會接觸人文、社會科學、科學探究與亞洲學知識,掌握語言和批判思考等能力。學生在選科方面也享有更大靈活度。國大于20多年前開始爲個別學習項目的學生進行跨學科教學,如今准備以更大的規模來落實這個教學方式。
國大校長陳永財在9月和10月先後于《海峽時報》和《聯合早報》發表的評論《大學須拆掉學科孤島》中指出,畢業生未來面對的挑戰,超越單一學科的解決方案,須要他們融合跨學科的知識來克服。
對國大來說,要讓學生接觸更多知識面,意味著學生的課業負擔得調整,包括放寬對主修課程的過度要求,以便在整體課程上增加廣度。國大同時朝向解題式教學和體驗式學習的方向發展。
但陳永財強調,這並不表示學生的核心技能或學術水平會降低,國大並非要在專業和通用之間做出取舍,重點是要爲課程注入更大的靈活性。
本地部分大學的課程受美式教育模式影響,從一開始就融入跨學科和多學科教學元素。
以新加坡管理大學來說,本科生必修的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是跨學科教育的其中一個體現,這是學生在主修科以外須完成的通識教育。
新大教務長柯莫西教授(Timothy Clark)說,核心課程去年8月更新後,學生在大一和大二修讀一系列課程,廣泛接觸不同學科知識,能與下來主修科的學習相輔相成。
柯莫西不認爲跨學科教學會犧牲學習的深度。他強調,主修科的內容知識是分不同階段來傳授,好讓學生有時間從不同學科汲取知識,再應用在主修科的學習上。
“跨學科教學讓學生在思考或面對某個問題時,會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去探討。這種看到不同事物之間的連接的能力,有助學生建構更深刻的知識基礎。學生培養的創新和實用技能也能應用在各個行業。”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課程雖以科技和設計思維爲主軸,但學生也必須學習社會科學和人文科目,以及人工智能或數據科學等。
新科大校長張道昌教授說,跨學科教學所要培養的“T型人才”,指的是在某個領域有深厚基礎,同時又具備幾項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這能讓他們對各種想法保持開放,觸類旁通,有效解決問題。”
剛畢業自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工程系統與設計課程的盧建安(24歲),目前在美國面簿公司擔任軟件工程師,畢業前已被錄取。
他認爲,他的課程融入設計思維,又讓他廣泛涉獵不同學科,有助于目前的工作。“我們要怎麽利用所學來設計一個解決方案?這需要設計思維,新科大因此非常重視這一塊。第一年也要求學生學習不同科目,例如物理、化學和數學等。一些學生可能會覺得,沒必要學習這些內容,尤其當它們與主修學科無關聯。但我喜歡這樣的教學理念,這能讓學生通過廣泛接觸,建立一定知識基礎,未來能靈活地根據不同的問題開發解決方案,培養工程師的設計思維。”
“解題式學習”助學生整合不同知識
跨學科學習不僅是累積不同學科知識,本地大學力求通過“解題式學習”課程設計,幫助學生對不同知識進行整合,對某一課題的不同面向,有更深刻了解。
從明年新學年起,南洋理工大學入學新生都須修讀一套共同課程,加強跨學科知識,如數碼技能、創新及溝通等技巧。課程占學習內容的五分之一。
南大躍大擬爲課程加強跨學科元素
南大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林杉教授說,共同課程包含探討全球宏觀挑戰的單元課。“不同院系學科的學生會組團隊,一起進行學習項目,探討解決複雜問題。走出學科專業的舒適圈,學生思維會鍛煉得更靈活。”
林杉說,南大下來會探討開辦新的跨學科和多學科課程,並會加強現有雙學位和雙主修課程的跨學科元素。
新躍社科大學發言人說,躍大從一開始就強調多學科學習及應用型教育,本科必修的核心課程讓學生涉獵人文和社會科學,並要求他們展開實踐項目,學以致用。
明年起,躍大會提升部分研究生課程的跨學科元素,修讀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課程的學生,須完成兩項畢業文憑(Graduate Diploma)課程,並且要整合及應用兩個學科的知識,進行一項研究項目。
同樣側重應用學習的新加坡理工大學,雖不像其他公立大學開辦通識課,或提供副修或雙主修,但跨學科教學已融入課程設計,學生須掌握對他們主修專業領域有深刻影響的學科知識,會計課程學生修讀數據分析是一例。
新工大副校長(學術)兼教務長蔡其昌教授說,新工大有意讓跨學科學生進行整合式研究項目(capstone project)。“這會同實際工作環境相似,團隊成員貢獻各自的知識,對業界實際問題探討方案。”
至于擬議中的國大人文與理學院,其共同基礎課程占學生學習內容的三分之一,並包含融合不同學科和研究方法的單元課。
國大高級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何德華教授說,跨學科教學會透過整合幾個不同學科的視角和方法,讓學生解決某一個課題或挑戰。“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畢業生在跨領域團隊中有效、無障礙地協作。”
專家:跨學科知識應與主修專業相關
對于跨學科訓練能否讓畢業生求職更占優勢,人力資源公司仁立國際執行董事梁昌國說,雇主重視的是員工的技能與經驗,以及靈活應變的學習態度。如果跨學科教學能提升解決問題和跨領域協助能力,讓畢業生一開工就可以進入狀況,相信能爲他們增值。
然而,他認爲,跨學科教學終究要回歸務實,大學設計這類課程,讓學生接觸的不同學科,應同他們的主修專業有一定相關性。
亞鷹人力資源公司總裁葉慧蓮認爲,加強跨學科教育有助學生開拓新視野與點子,日後能受用,畢竟疫情突顯有利于職場生存的特質,就包括勇于創新和嘗試新事物。
人文科目被邊緣化?學者:關鍵在課程設計
提倡跨學科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人文科會否因“不夠實用”而不受重視?學者認爲,這取決于決策者如何設計課程,課程若能更好地讓學生看到不同學科之間的連接,文科還是會占據重要位置。
對于擬議設立的國大人文與理學院,細節尚未確定。
消息公布引發網絡議論,不少人質疑理科背景學生修讀人文科系的實用性,也有人關注人文學科會否在跨學科教育中被邊緣化。
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副教授陳英泰博士認爲,如果看從一開始就參照美式教育模式的學府如新大的核心課程,甚至耶魯—國大學院的博雅教育,不難發現人文科並沒被輕視。“課程設計者如何考量是關鍵。他們希望開拓學生哪方面的知識?哪些學科是無論什麽專業或將來投入什麽行業的學生都應知道,因此必修?哪些又可選修?這些不是簡單抉擇。”
但陳英泰相信,若要學生更全面了解世界,人文科在跨學科課程中必占一席之地。
放眼國際,著名學府不乏橫跨文理學科的例子。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爲例,它在2012年推出文科與理學學士學位課程,主修人文類學科如曆史、文學的學生必須副修理工科;主修衛生與環境類,或理工科的學生得副修人文或社會科學。主修和副修科占一半課時,學生其余時間修讀核心單元,這可包括跨學科研究法、外語、量化法,以及實習等。
新科大直通課程助她擴大職業選項
個案①
一向對工程學感興趣的裴今令初級學院畢業後,考慮修讀本地幾所大學的相關課程,最終被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科技創業直通課程吸引。她認爲,這樣的課程有助于培養她兼具技術與商業頭腦,開拓職業選項。
明年畢業的裴今令(23歲)在新科大念工程系統與設計,也是科技創業直通課程(SUTD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me,簡稱STEP)的學生。報讀STEP的學生主修新科大的本科課程,首三年在本地上課,第四年則有機會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以及中國的浙江大學等學習商科方面的內容,了解國外的創業環境。
她今年1月與同學飛到美國學習,因冠病疫情提早被“召回”後,以線上形式繼續伯克利分校,以及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商科學習。
科技創業直通課程讓學生在考獲學士課程後直通碩士學位。她得完成的碩士論文以工程爲主題,同時也得有市場調查與研究,確保內容能運用在業界。
裴今令受訪時說:“除了工程,我在大學也接觸商業與市場行銷等知識,更懂得如何呈現企劃案。我覺得跨學科學習挺重要的,有些人可能覺得跨學科會造成某方面的學習不夠深度,畢竟大學課時有限。但我覺得只要有興趣,我們可在課外學習。踏入職場後還有學習空間,因爲職場變化很快。所以,我覺得先在大學接觸廣泛的學習是好的,眼界也比較開闊。”
已開始求職的裴今令舉例說,她尋找工作機會的範圍擴大了,不單把目標鎖定在科技工程類的公司,也考慮金融領域的管理培訓計劃。
修雙學位也重視經驗 大學生畢業前已被錄取
個案②
盧文峰(26歲)今年大學畢業,持有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商業管理與會計雙學位,畢業前已被公司彭博錄取,從事金融分析與客戶服務工作。
他在商業管理課程主修金融,與當初在理工學院念的學科相同。上大學後,他決定繼續鑽研感興趣的金融以外,也修讀會計。會計的學習所培養出的嚴謹與專注,對他而言是受用的軟技能。
他受訪時說:“我覺得商科和會計之間最大的差別是,會計非常講究步驟和准確度,得‘按部就班’,對我來說是另一種磨練,我必須更集中。商科方面的學習對我而言比較容易應付,會計則比較技術性,須靠練習,沒有足夠知識是很難臨場發揮的。
不同學科的同學會有不一樣的特質與思維,就像我覺得念商科的同學比較喜歡發言,會計的同學一般比較謹慎,先思考再發言。這也是跨學科學習的一種好處,讓學生接觸不同思維,與不同背景的同學交流,在過程中吸取不同觀點。”
大專學府其實在這方面已爲學生提供不少機會。他念大一時就必須上一些基礎單元,例如商業法律、人際管理、統計等,而這些單元課都會有來自不同學系的學生。
但他認爲,要建立跨學科的意識不一定取決于課程本身,也未必得有雙學位才能在職場吃香。到不同領域實習也是吸收跨學科經驗的方式。能在畢業前順利找到工作,除了憑在雙學位課程取得的好成績,他認爲面試表現和實習、課外活動等經驗也同樣重要,雇主不單是在找所謂的“跨學科”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