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國商會成立于1970年,前稱“新加坡中國商品進出口商會”,目前有約500家企業會員。
新加坡中國商會今年慶祝50周年,早在新加坡與中國建交之前,它已是新中兩地經貿活動的橋梁。從早期的協助兩地商品進出口,到新中建交後的投資設廠,到現在配合“一帶一路”倡議,引介中企放眼海外,新加坡中國商會都扮演積極角色。
商會成立于1970年,前稱“新加坡中國商品進出口商會”,目前有約500家企業會員。談到商會成立原因,永久名譽會長陳蒙志告訴《聯合早報》:“上世紀70年代中國貨輪不能停靠新加坡碼頭,只能在岸外卸貨,貨物由本地駁船運送到新加坡港口。當時一批經營中國商品的新加坡商人,爲了和駁船協會溝通博弈及爭取權益,成立了一個非正式小組。”小組一方面合力解決經營中遭遇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成功爭取到中國貨輪在新加坡港口停靠,以此降低運營成本。
隨著時代的改變,新中兩國政府的相關政策和對雙邊貿易態度不斷調整。商會總務組主任黃爭良說:“中國改革開放前是計劃型經濟,社會資源由政府負責,各類商品在新加坡有指定代理,由本地代理向中國相關機構訂貨。改革開放後中國企業可以直接和本地商家對接,市場一時變得很混亂。”
1983年商會組織第一個訪華代表團,26名代表到廣州、上海、北京等地與中國政府部門代表組織第一次正式見面溝通,全程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接待。代表團帶去一份集合新加坡商人心血的白皮書,闡述中國改革開放和對外貿易,對經營中國商品的新加坡商家可能産生的影響和沖擊。當中不少建議獲中國當局接納,爲後來新中貿易方式作出貢獻。
協助商家申請中國簽證
新加坡人和中國做生意的模式一直在改變,之前多是進口中國商品,後來作爲投資者進駐中國設廠。
1990年新中建交後,商會積極推動新中之間的經貿投資、文化交流等活動。1993年,“新加坡中國商品進出口商會”更名爲“新加坡中國商會”。
商會會長胡進勝說:“商會一直是中國政府及民間認可的組織,與中國各省市地區的政府商務、文化機構皆有聯系。新中建交初期,新加坡商人去中國須申請多次往返中國的簽證,當時商會承擔了協助本地商家申請中國簽證的責任和義務,企業會員可拿著商會的介紹信去申請。”
商會每年也積極組團參與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並到中國各地與各省市地方領導及企業交流。與此同時,商會也大量接待來訪的中國政府及企業訪問團。
胡進勝說,近年商會赴中國考察,已隨中國政府政策的調整而發生變化。
他說:“以前商機在東部和南部沿海一帶,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大方向改爲往中國中部和西部發展,我們也跟著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找商機。此外,中國商家也紛紛走出國門。商會是中國相熟的夥伴,可引介中國商家到東南亞,同時把新加坡企業一並帶上。”
疫情期間 以貢獻社會方式慶金禧
一場冠病疫情,進一步凸顯商會的功能。會長胡進勝說,自疫情暴發以來,商會接到的尋求援助電話增加許多,因爲許多企業會員與中國的生意往來,在貨物和人力等方面都碰到問題。
此外,商會今年初第一時間感受到中國醫療物資缺乏,在2月時突破各部門審核和海關通關工作,在最快時間內把2280個N95口罩送往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本地疫情暴發時,商會也捐贈醫療口罩給新加坡衛生部。
7月中國江西九江洪水泛濫,商會捐贈50艘附馬達的沖鋒舟給中國緊急救援部門。胡進勝說:“商會會員來自各行各業,成功在本地彙集了50艘沖鋒舟,但要如何運到中國是一大挑戰,憑借商會及商會會員與中國的友好關系,終于順利送交。這是新中企業與官方密切合作的另一例證。”
今年商會迎來50周年金禧年慶,但無法以傳統方式舉辦宴會和活動,商會理事因此決定通過不一樣的形式讓紀念活動更具社會意義。
商會支持了10月19日新中建交30周年線上音樂會,連線兩國人民情誼,傳達商會向中國朋友的問候。同時,商會也參與《聯合早報》新中建交30特輯,恭賀新中國成立71周年、慶祝新中建交30周年暨商會50周年。此外,理事會也決定將部分慶祝金禧紀念的款項,以認購花燈形式捐贈總統挑戰慈善基金。
胡進勝說:“許多企業會員在疫情期間面對重重挑戰,但仍願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商會也在疫情期間繼續傳達服務社會、服務企業的精神,通過每一個活動體現大家抱團取暖和集體抗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