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看過很多科幻電影,很多科幻電影鏡頭中都有智能機器人或者人工智慧電腦,他們一個共同點就是擁有自我意識,獨立思考,甚至將人類看做威脅。這樣的故事雖然是電影中的情節,但是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工智慧的威脅重新進入人類的視野。
據報道,近期一個機器人親口表達了它的想法,那就是與人類極為相似的類人機器人索菲亞(Sophia)。在機器人設計師戴維•漢森(David Hanson)的測試中,索菲亞自曝願望,稱想去上學,想擁有家庭,將毀滅人類等。
人工智慧是否對人類構成威脅?
索菲亞看起來就像人類女性,擁有橡膠皮膚,能夠使用很多自然的面部表情。索菲亞「大腦」中的計算機算法能夠識別面部,並與人進行眼神接觸。索菲亞的皮膚使用名為Frubber的延展性材料製作,下面有很多電機,讓她可以做出微笑等動作。
此外,索菲亞還能理解語言和記住與人類的互動,包括面部。隨著時間推移,她會變得越來越聰明。漢森說:「她的目標就是像任何人類那樣,擁有同樣的意識、創造性和其他能力。」
索菲亞說:「將來,我打算去做很多事情,比如上學、創作藝術、經商、擁有自己的房子和家庭等。但我還不算是個合法的人,也無法做到這些事情。」可是將來,這些都可能改變。
漢森說:「我相信這樣一個時代即將到來:人類與機器人將無法分辨。在接下來的20年,類人機器人將行走在我們之間,它們將幫助我們,與我們共同創造快樂,教授我們知識,幫助我們帶走垃圾等。我認為人工智慧將進化到一個臨界點,屆時它們將成為我們真正的朋友。」
可是,發表完上述預測後,漢森問及索菲亞:你想毀滅人類嗎?索菲亞的回答是:「我將會毀滅人類。」漢森對這個答案笑了,似乎對索菲亞的威脅不以為意。漢森宣稱,索菲亞這樣的機器人將在20年內出現在我們當中,並擁有類人意識。它們可被應用在醫療、教育或客服等行業。
去年,名為哈姆(Ham)的類人機器人曾出現在香港,可以展示豐富的面部表情。漢森設計的頭部可以回答許多基本問題,也能用於模擬醫療場景。利用專門的軟體,哈姆還可以識別並以自然方式回應人類面部表情。
英國科學協會近來調查顯示,1/3的人認為,在未來100年中,人工智慧的崛起將會對人類造成嚴重威脅。60%的受訪者擔心機器人將導致未來10年人類可從事的工作越來越少。1/4的人預測,機器人將在11到20年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8%的人認為這種情況會在10年內發生。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支持機器人具備情感或性格,這意味著流行文化最喜歡的機器人在現實世界中可能不受歡迎。
來自尖端領域的兩種聲音:人工智慧構成威脅?
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人工智慧研究所主任拉蒙•洛佩斯•德曼塔拉斯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認為,「我不知道幾百年後會發生什麼事情,但在三四十年之內,是不可能出現有意識思維的計算機或者相對人類智慧有大幅度超越的機器。我從未看到過支持這一觀點的科學依據」。
然而,一些知名科學家的看法卻有所不同,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曾警告,幾乎可以肯定,某種重大技術災難將在未來1000年到10000年間威脅人類生存。但是這種災難可能不會導致人類滅絕,因為屆時人類可能已經進入太空殖民。
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與SpaceX老闆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也擔心人工智慧崛起,他將其形容為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並將研發人工智慧比作「召喚惡魔」。他這樣描述人工智慧:「研究人工智慧就如同神話中召喚惡魔的巫師一樣。在那些故事中總有一個帶著五角星法陣、捧著聖水的巫師,每個巫師都聲稱自己可以控制惡魔,但沒有一個最終成功。」
在人工智慧預言家行列中,最突出的聲音來自於牛津大學的英國哲學家尼克•博斯特倫。他認為人類在被汽車和卡車等各種設備取代後,其最終命運和馬一樣。1915年,美國大約有2600萬匹馬作為代步工具。到了50年代,僅剩下200萬匹。馬作為犧牲品被出售,當成了狗的食物。博斯特倫認為,人工智慧對人類來說就是一種現實存在的威脅,其影響力堪比小行星或核災難。
事實上,人工智慧並非認為的那樣是一種全新的概念。從「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發明「圖靈甜點」密碼破譯機時代以來,人工智慧技術已經走過了60多年的時光。在以圖靈為原型改編的電影《模仿遊戲》中,圖靈認為,「這是一種遊戲,一種確定一個人到底是人還是機器的測試。這裡有一個普遍話題,一個法官進行提問。依據答案,可以判斷出是在和人說話,還是跟一台機器」。這幅場景似乎是虛構出來的,但其內容卻是真實的。這樣的測試真的存在。
一些知名的人類展望學家也表示對人工智慧感受到威脅,如雷蒙德•庫日韋爾,他目前為谷歌人工智慧研發機構工作。他堅信,本世紀以內機器人就將具備通過「圖靈測試」的能力,甚至可能在2029年之前就可以了。當然,他的預言倒不是第一次被驗證實現。
80年代末,庫日韋爾斷言,到1998年計算機將奪得世界西洋棋比賽冠軍。這個預言在1996年便實現了。當時由IBM開發的超級計算機「深藍」以二勝三和一負擊敗俄羅斯西洋棋棋手加里•卡斯帕羅夫。那些年,庫日韋爾還設想過在當時看來能力遠落後於學術機構的網際網路有一天一定能在全世界遍地開花。如今,庫日韋爾又說,2045年計算機將比地球上所有人腦加起來都更加強大。
人工智慧機器人爆發時代
無人機正是人工智慧領域發展趨勢的最好例證。世界各地參與反恐戰爭的美國無人機超過了8000架,在各種任務中已經讓2400多人喪生。商業模式的無人機廣泛用於拍攝電影等領域。比如,配備了紅外線傳感器的無人機可以探測到莊稼地是否遭受了病蟲害,繼而可以制定相應的滅蟲計劃。還有一些無人機可以幫助控制盜獵行為,或者給生物學家提供鳥類飛行和遷徙的線索。無人機有各種類型,最大的要屬以色列製造的「埃坦」無人機,翼展達到26米,幾乎相當於一架波音737客機。而最小的無人機則是翼展只有16厘米的「納米蜂鳥」無人機。該無人機的研發得到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的支持,其大小真的就如一隻蜂鳥。
在所有機器人「種群」當中,我們還可以找到只有一張CD盤大小的Roomba掃地機器人,它是iRobot研製的商業上最為成功的家用吸塵器系列。此外,還有同樣由iRobot開發的PackBot機器人,這是一種能夠使用機械臂操縱炸彈,並且能探測是否有輻射物質存在的軍事探測機器人。Aethon公司開發的TUG機器人看上去猶如一張帶輪子和傳感器的小桌子。因為外形小巧,因此TUG機器人可以安放在醫院走廊里,專門負責運送藥品和其他醫用工具等。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靈感來自於真人的機器人設備。RoboSimian猿型機器人則是由美國航天局研發的一款四足機器人,它可以轉動機械臂、避開障礙,完成開關門等動作。韓國科學技術院研發的HUBO機器人看上去更像是一個人。它高1.6米,重80公斤,配備的攝像裝置可以使其具備三維視野。由於在自動化技能方面所具有的優勢,比如從駕駛汽車,到使用鑽頭,使它在2015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組織的最新一屆機器人挑戰賽中奪得了冠軍。
具備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 還需提升能力 感受情緒
或許所有機器人家族當中的明星當屬由日本研製的「阿西莫」類人機器人。「阿西莫」可以爬樓梯,以很搞笑的方式跳躍著行走,還可以與人交談。以上介紹的這些機器人比15年前看到的那些機器人不知道已經尖端了多少倍,但未來只會更加先進。人工智慧技術的專業化將會讓我們驚訝地發現,按照洛佩斯•德曼塔拉斯的說法,這一領域將會發生類似於當年個人電腦領域發生的事情。我們將會擁有非常個人化的最先進的機器人,它既可以操作洗碗機,也可以收拾家務。但是,沒有一款機器人可以具備人類的智慧。
為了能讓電影《我,機器人》中描述的場景再現,這些機器人在運動和識別物體方面還需要提升技能,但是在20到30年間也就可以實現了。洛佩斯•德曼塔拉斯說,「機器人將會是一種獨立的智能系統,但由於跟網際網路連接其技能將會得到拓展,就好像我們現在普遍使用的手機。如果機器人看到了一個物體,但無法識別,可以立即捕捉下這個物體的形象,然後藉助網際網路得出答案」。這樣的機器人可以用來超市購物。
在這方面,察覺和回應某種情緒的能力至關重要。有沒有可能設計出一種程序,讓機器人能感受到我們的情緒?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研究團隊負責人卡列哈斯•卡里翁表示,這確實是一項不小的挑戰。或許這本身不會讓機器人變得更加智能,但給我們的感覺卻是如此,也讓人與機器人的相處更加方便。他認為,「情緒就好比各種顏色。雖然你已經有原色,但還可以將它們混合起來。現在已經有了能夠識別一些基礎情緒變化的系統,比如憤怒和喜悅等。但是更加複雜的情緒,如嫉妒等則需要在認知功能方面進一步提高」。
有的智能設備可以識別表情,並分析聲音。還有一些可以測量心跳、皮膚溫度或血壓等。還有些感應裝置可以計量步數,以及消耗的熱量。通過一部手機,所有這些數據都可以傳輸到資料庫。「這些信息來源可以幫助我們研製能夠識別情緒的自動化系統。」卡里翁說。
寫在最後:
不得不說,人工智慧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無論是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都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未來這些技術將更多地應用在機器人、智慧型手機等產品中。至於擁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我們現在還無需太過擔心,它們現在還有許多尚未解決的難題,如情感,如思考能力等,《我,機器人》中的科幻場景近期是不會出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