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經濟出現曆來最嚴重萎縮,市場原本預料本地會出現的倒閉潮不僅沒發生,公司倒閉的數量不增反減,新成立的公司甚至比去年更多。
今年上半年,我國爲了遏制冠病疫情而實施了將近兩個月的阻斷措施。由于大部分商家都無法如常營運,生意受到嚴重沖擊,引起一些市場人士擔心本地將出現倒閉潮。
會計與企業管制局(ACRA)的數據卻顯示,今年1月至11月終止營業的商業實體(cessation of business entities)一共3萬9090家,不僅比去年同期的4萬3685家,減少了10.52%,還創下三年來最低。
與此同時,成立的商業實體(formation of business entities)有5萬8075家,同比增加了2.14%。
換言之,經濟盡管不景氣,本地商家未減少反而增加。原本預料今年下半年可能出現倒閉潮的聯昌銀行私人銀行經濟師宋生文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表示,這樣的數據令人驚喜。
宋生文認爲,這證明在冠病疫情暴發之後,政府采取的許多財政和貨幣政策是有效的。“這些政策協助現有的商家得以生存,新的商家有能力掌握許多新的機會,例如因爲科技或數碼化而帶來的商機。”
至于是否擔心這些措施可能造成許多原本不具競爭力的公司苟延殘喘,形成所謂的“僵屍企業”,宋生文說:“這些措施將隨著我國經濟從疫情中複蘇而逐漸結束,‘僵屍企業’應該也會減少。若這些措施最終能爲大部分商家保留員工和協助維持生計,我們可以容忍一些‘僵屍企業’的存在。”
制造批發零售和餐飲業出現最多新商家
不過,新增商家比倒閉更多的情況並未出現在各個行業,主要以制造、批發零售以及餐飲業居多。
現年40歲的張鈞陶于上個月在東陵路(Tanglin Road)一帶,重啓他于2018年結束經營的咖啡館Necessary Provisions。
“我們很幸運,有一家皮拉提(pilates)教室有一個已經完成裝修的空間出租,我們節省了這部分的費用。”張鈞陶受訪時指出,他于2018年決定結束咖啡館,專注原有的咖啡豆烘培和批發。
張鈞陶的批發生意未受到阻斷措施影響。他說:“雖然無法供應給咖啡館和餐廳,我們的網上生意卻因爲更多人居家辦公而大幅增加。”
許多人在疫情期間投入餐飲業,根據張鈞陶觀察,原因不在租金下滑,很多是已計劃在今年初開業,卻因爲疫情延後。他也說,政府有不少補助計劃可以協助商家節省一些成本,“例如我們通過入職培訓計劃(P-Max),讓經理接受與管理相關的培訓。”
房地産咨詢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研究部主管沈振倫受訪時也指出,在這艱難時期,一些表現不佳的零售商場的租金雖然有些調整,“但這絕對不是更多公司成立的主因。相反地,更多公司,尤其從事貿易和服務的公司,根本不需要實體店面就能營業”。
由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和國際資訊集團益百利(Experian)不久前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反映本地中小企業對未來六個月商業展望的“SBF-Experian中小企業指數”(SME Index),由之前的曆史低點46.3上升至48.2。商家對明年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展望雖然依舊悲觀,但已有所改善。
調查指出,商家對未來六個月的營收、盈利、招聘、産能利用率,以及取得融資的展望都比之前更好。
工商總會執行總裁何鳴傑認爲,我國步入解封第三階段,加上冠病疫苗面世,對商家而言都是好消息。
不過,他提醒中小企業留意財務管理,“因爲收入來源仍然面臨挑戰,而政府的支持預計將在明年逐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