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飛淩科技亞太公司總裁兼董事經理蔡志雄表示,集團相信數碼是世界的未來,因此制定計劃,以AI爲新加坡業務未來50年的基礎,而下來三年使新加坡成爲英飛淩的環球AI中樞,這也符合我國的智慧國大計。
總裁會客室
王陽發 報道
從泛島快速公路前往沈氏道時,公路左側不遠處一個外形獨特、外牆布滿垂直“葉片”的工業大廈,讓人過目難忘。那是世界半導體大廠英飛淩科技(Infineon Technologies)設在新加坡的亞太總部大廈。
在這座大廈內訪問英飛淩科技亞太公司總裁兼董事經理蔡志雄,記者趁機問他,那些“葉片”是爲了節能嗎?
蔡志雄笑答:“很多人問這個問題。這是要降低大廈內的溫度,但我們沒去測量能省多少電。”他說,生産部門是用電大戶之一。過去10年,新加坡生産活動已轉型,高度自動化,生産線看不到多少員工,但還未到“關燈”版(因爲還有用到一點人力)。
亞太總部大廈是在2005年開幕,與英飛淩科技在本地的50年曆史相比,相對年輕。2003年雖遭遇沙斯疫情,英飛淩科技依然決定動工興建該大廈。
蔡志雄說:“1970年代,公司在新加坡只有一個很小的半導體工廠。新加坡漸漸負責更複雜的集成電路裝配與測試,今天已是亞太區域總部、分銷中心和研發中心。”
當初該公司是生産低成本的分立晶體管(discrete transistors)和二極管(diodes),以及無源元件(passive components),1990年代提升到測試軟件開發、集成電路設計、在區域擴充銷售辦事處及成爲亞太分銷中心和負責某些企業功能。
之後10年裏,新加坡基地協助擴充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制造業務、涉足記憶産品和有線及移動通訊業務,以及從事系統與應用工程和擴充研發活動,並成爲測試技能中樞。
除了是亞太總部,新加坡如今已是英飛淩科技開發智慧生産方案及測試車用微控制器的中樞。車用微控制器用于控制車子所需動力、避免撞車以及把車子連接網絡。英飛淩在本地設計和測試的微控制器銷往全球車廠,所生産的微控制器有80%在新加坡測試。
英飛淩科技前年宣布,要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的目標,因此除了節能也會采用更多可再生能源。蔡志雄說:“希望新加坡業務能更早達到這個目標。”
在本地打造集團首個
全球人工智能創新中樞
新加坡業務有另一重要計劃。去年12月1日慶祝在本地營業50周年時,英飛淩科技宣布三年計劃,要在新加坡打造它首個全球人工智能創新中樞(global AI innovation hub),包括投資2700萬元及提升本地超過1000名員工的技能。這將使新加坡團隊有能力在所有業務功能部署和開發人工智能方案。預計到2023年,新加坡業務將部署20至25項獨特的人工智能項目,涵蓋它在新加坡的所有價值鏈活動。
蔡志雄表示,英飛淩科技在新加坡有約2100名員工,除了約800名生産操作員,所有人都須提升對AI的認識,希望能夠提出用AI來改善什麽工作,而不只是有聽說AI是什麽。公司也將提升基礎設施,包括投資于AI伺服機。
爲什麽是AI?他說,這是英飛淩科技整體數碼轉型大計的一部分。“我們相信數碼是世界的未來。有鑒于此,我們制定計劃,以AI爲新加坡業務未來50年的基礎,三年裏使新加坡成爲英飛淩的環球AI中樞。這也符合我國的智慧國大計。”
借助AI爲員工創造
更好工作環境
英飛淩科技是世界一個半導體方案領導者,旨在使生活更輕松方便、安全和環保。他說:“我們要借助AI,爲員工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讓他們能夠專注于創新。”這是要用AI來改善工作方式,從而提高生産力以及獲得回報。這與把産品加入AI功能來銷售不一樣。
他提到,新加坡之所以獲選率先作爲英飛淩科技的環球AI中樞,首先是因爲新加坡與全球的網絡連接性。“這是因爲我們希望能夠讓外地如馬六甲和班加羅爾的業務連接本地的AI伺服機,而且網速不會太慢,那邊的人可以直接用新加坡的伺服機跑他們的程序。這樣共享資源,昂貴的伺服機就可以獲得充分利用。”
“第二點是這裏的生態系統。我們相信新加坡在AI方面有足夠的合作夥伴,包括起步公司、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行業夥伴包括他們的終端用戶。可以合作研究及部署各種AI項目的夥伴都在這裏,而不是分散在世界各地。我們並非預見冠病疫情帶來的旅行困難,2019年考慮新加坡時,冠病還沒發生。”
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及財政部長王瑞傑受邀主持50周年慶典時的講話曾透露,英飛淩新加坡的高層,有超過一半是新加坡人。受詢此事時,蔡志雄說,英飛淩科技在新加坡的高管人員(副總裁以上),過去五年至10年大概都有一半是新加坡人,而且很多是基層升上去,在公司有10年到15年經驗。“這顯示公司總部對本地人的信任。”
鼓勵畢業生多嘗試尋找喜歡的工作
蔡志雄本身是南洋理工大學工程系畢業,求學時專攻半導體。畢業後曾擔任彩色電視機研發部門的工程師,後來投入汽車與感應産品的設計,並在那期間取得多項專利。他之後轉而從事銷售科技産品的工作,2000年加入英飛淩之後,負責工業用微控制器的行銷,包括亞太汽車電子領域的區域行銷工作。2017年出任亞太總裁兼董事經理之前,他是汽車區域中心副總裁,負責英飛淩汽車領域部門的銷售與行銷、原件制造業務開發、概念工程以及應用工程。
至于爲何不當工程師而轉走銷售(Sales)、行銷(Marketing)與管理之路?他說:“並不是我特別外向,我也不是內向型,只是想做新嘗試。我在彩電研發部工作了一陣子,覺得很悶,因爲完全沒有機會出國與外地的工程師打交道和交流。于是我轉當應用工程師,有機會到外國出差和交流。後來我覺得可以嘗試管理,就轉做銷售,帶領幾名下屬。但是我後來覺得不適合做銷售,又轉去英飛淩科技加入行銷行列,但依然有機會跟各地人士打交道。”
對于畢業生,他鼓勵說:“一定要找到你喜歡的工作,要盡量去嘗試,去認識這個工作是否適合你。要嘗試過才會知道。就好像試菜那樣,要先試一口,才能知道合不合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