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黃循財說,在課程方面,學校將更新並提升科學及人文教材,例如,新修訂的中學高年級地理課程就可圍繞可持續性課題進行發揮。學生學習平台也將提供更多科學、人文和其他學科的可持續性相關資料,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運用于實際生活。
教育部將在學校推出生態永續計劃,目標是到2030年,讓所有學校致力于把淨碳排放減少三分之二,同時讓至少20%的學校成爲碳中和建築。
教育部長黃循財昨早在國會參與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辯論時做出上述宣布,新推出的生態永續計劃(Eco Stewardship Programme)從“課程”(Curriculum)、校園(Campus)、文化(Culture)及社區(Community)這“4C”著手,向學生灌輸環保和氣候變化等知識。
黃循財介紹,在課程方面,學校將更新並提升科學及人文教材,例如,新修訂的中學高年級地理課程就可圍繞可持續性課題發揮。學生學習平台也將提供更多科學、人文和其他學科的可持續性相關資料,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運用于實際生活。
學校將增添更多節能和可持續設施
校園方面,學校將增添更多節能和可持續設施,例如,種植更多樹木,使用LED燈和直流電風扇等。黃循財透露,目前有約130所學校逐漸在其建築屋頂上安裝太陽能板,過後還有更多學校會這麽做。
學校也將盡力打造親環境文化,鼓勵學生透過日常生活,減少能源使用及食物浪費等。同時,學校還會開展與環保有關的課程輔助活動和應用學習項目。
此外,與社區夥伴的進一步協作,可讓學生參與更多環保志願工作等,也提高學生對“綠色”職業的認識。
四所學校將率先從今年4月起,一直到2023年,試行生態永續計劃。這四所學校是伊萊雅園小學、彌陀學校、立才中學,以及淡濱尼中學。
黃循財說,計劃的目標是到2030年,所有學校能致力把淨碳排放減少三分之二,同時讓至少20%的學校成爲碳中和建築。
“更重要的是,要用價值、技能和知識來培養我們的年輕人,使他們成爲負責任的環境管理者。”
此外,配合學校的環保教育,新建于裕廊湖區的新加坡科學館將作爲公衆學習新加坡可持續發展科學的地方。通過各種項目和展覽,展示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技術,並鼓勵青少年及公衆共塑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大專學府也將繼續通過課程及更環保的校園設施和環境,發展現有的親環境設施與計劃。此外,他們也會利用本身獨有優勢,如和行業夥伴協商,爲應用學習提供更多機會,對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研究做出貢獻。
立才中學辟建濕地和熱帶雨林 讓學生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從學校濕地采集水樣,通過測量酸堿值,了解水汙染情況並分析原因,這是立才中學低年級的一堂地理課。建造在校內的濕地不僅方便學生實踐課本知識,更讓他們不出校園,便能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除了濕地,立才中學還在校園內打造包括熱帶雨林、溪流等在內的共六處生態棲息地,並搭建菜園鼓勵學生親手種植蔬菜。
校長黃文傑受訪時說,作爲首批試行教育部“生態永續計劃”的四所學校之一,他們對環保教育並不陌生。早在2008年至2015年,學校還被評爲“環保教育卓越中心”(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我們也積極和社區夥伴合作,從環保專業人士那裏獲取信息,也與其他學校討論相關課題。”
黃文傑指出,如今學生已逐漸理解可持續生活的重要性,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所學。例如,去年疫情期間,他們被要求分組用餐,一部分人須打包食物到課室裏吃。
“學生們非常樂意自備可重複使用的餐盒,這大大減少了一次性餐盒的使用。”
立才中學接下來將與教育部密切合作,從課程內容、校園環境及社區協作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
中四學生胡文馨(16歲)對學校的環保教育表示歡迎,她說,菜園讓學生和教師種植小白菜,收獲後的蔬菜由食堂攤販烹饪售賣。校內的“廚余堆肥機”可以減少食物浪費,制造天然肥料。
“受到廚余堆肥機的啓發,我自己就去查詢了更多資訊,並與家人一起制作了天然的果皮酵素,把它當成洗碗劑和清潔劑使用。我也會主動將家裏的廢舊電池收集起來,帶到學校的電子垃圾回收箱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