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人趁疫情贖回金飾。 (檔案照)
(早報訊)本地贖回典當物品的顧客人數首次超越典當物品者,新加坡當商公會會長表示入行35年從未見過,並點出兩因素促成這“奇異”現象。
許多人或許以爲經濟萎縮會導致更多人典當物品,但去年情況卻正好相反。統計局數據顯示,自1975年有記錄以來,典當物品的顧客向來比贖回物品的多。不過,去年卻有376萬人贖回物品,而典當物品的人數則爲366萬人。
新加坡當商公會會長何謙誠表示,過去5年典當物贖回率都介于94至96%,但去年首次超過100%。
他解釋,去年3月實施阻斷措施後,只有必要服務的商店能營業。雖然當鋪歸屬必要服務,但營業時間縮短,職員人數受限制,因此影響了整體營業。
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4月和5月的典當人次減少近一半,從30余萬人跌至19萬人左右,反觀贖回人次則超越典當人次。
何謙誠表示,疫情間政府發放各種津貼及補助金,加上非必要服務商店無法營業,人們無處消費,因此多了一些錢可作爲儲蓄。再來,金價當時上漲,何謙誠認爲部分人認爲可先贖回物品,事後可趁著高漲的金價換取更高的房價。
萬泉當私人有限公司董事吳文豪表示,去年普遍有更多人贖回物品,他也將這個現象歸咎于政府發放的津貼,並指四五月的確有不少人前來贖回物品,但價格都是一兩千元的珠寶和手表。
顧客消費率回升
何謙誠指出,當鋪生意到六月解封第二階段時,大衆的消費能力開始恢複,六月後生意逐漸回升,到了去年最後兩個月已恢複八九成。不過,他指出即使我國展開疫苗接種計劃,邊境若持續不開放,我國作爲區域航空樞紐,消費及供應鏈等等都會有所局限,畢竟還是會波及到本地整體市場。
統計局數據就顯示,去年的典當總額是約54億5000萬元,比前年約57億8000萬元少了約5%左右。
吳文豪補充,今年初大衆的消費能力開始提升,加上金價走低,不少顧客前來買金,生意相較去年四五月,高出了20%。但他也透露,以往的顧客群有30%是外國客人,因此生意還是會受影響。
免責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