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
本地學習華文的風氣一年不如一年,這是大家共同的感慨。
爲了促進華文學習,教育部設立的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CPCLL)時常舉辦別出心裁的活動,以承載語言的各種形式鼓勵本地學生學習華文,比如通過歌詞創作、廣播劇創作、和文學寫作等。今年,委員會推出了新花樣:把華文融入街舞,以東西方合並的形式,把華文重新包裝爲一個更“酷”的語言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今年,委員會首次和中文兒童平台滿滿通合作,聯辦“愛上華文街舞比賽”,鎖定目標是熱愛舞蹈的小學生,希望小學生的參與能激勵身邊的朋友感受華文的魅力,一起愛上華文。
學生得組成五到十人的舞蹈團隊,按照比賽主題曲《愛上華文》和其他華語歌曲編出街舞表演,表達對愛上華文的诠釋。同時,爲了鼓勵學生多用華語,學生在表演之前也須用華語介紹團隊。
根據《聯合早報》的報道,這次的比賽一共吸引了來自25所小學的125名學生參與。舞蹈隊伍首先錄制了舞蹈視頻參與篩選,過後由評委和公衆投票決定入圍決賽的團隊。大決賽早已在3月23日圓滿落幕,勝出的前三支團隊則有幸參與錄制主題曲的音樂視頻,來看看小朋友們的成果:
西方流行的街舞能呼籲小學生愛上華文嗎?
怎麽樣?是驚喜還是驚嚇?
起初看了視頻,紅螞蟻總覺得充滿違和感:一個歌頌著學習華文多美好的視頻,怎麽孩子跳的都是源自西方的街舞,毫無中華文化的元素?鼓勵孩子們學華語,還得從西方街舞取經嗎?一位同事就說,如果把主題曲換成一首英文音樂配合孩子們的舞蹈,可能還會覺得很合適呢。
街舞這風格的舞蹈源自美國,是嘻哈文化的一部分,要細分的話則包括機械舞、鎖舞、 霹雳舞、甩舞等種類。
一個以推廣華文爲主的街舞比賽,舞蹈表演應該要融入中華文化的元素,但主題歌的音樂視頻裏似乎見不到,所以紅螞蟻就去看了一個個大決賽的比賽視頻,想找出中華文化的蛛絲馬迹。
按比賽規則,每個團隊必須使用主題曲《愛上華文》進行編舞。團隊可將主題歌曲進行混音編輯,重新排列,其它融入于編舞的歌曲必須是華語歌曲。
“聚英舞蹈團”在舞蹈中融入武術、帶上春聯作爲道具,更在服裝上下了功夫。
該團成員都是來自聚英小學的學生。(滿滿通Youtube視頻截圖)
獲得亞軍的“宇亦佳賢哲動力舞團”在舞蹈上也融合武術的元素,以寫了書法的紙扇帶出團名。
該團成員是來自康培小學和彌陀學校的學生。(滿滿通Youtube視頻截圖)
“立偉特工團”則帶給大家《千手觀音》, 最後榮獲季軍。
“立偉特工團”的團員都是來自立偉小學的學生。(滿滿通Youtube視頻截圖)
“五特”則索性把最能代表華文的日常用品——華文課本,帶上舞台當道具。但是,如果一個小學生唯一認識和接觸的華文書籍就是課本,他真的對華文有興趣嗎?
該團成員都是在MADDspace舞蹈學院認識的。(滿滿通Youtube視頻截圖)
“火箭小舞霸”在表演中以到位的locking(鎖舞)、手指舞和各種街舞技巧稱霸冠軍,但唯一的華文元素恐怕就是最後脫掉外套時,直接告訴觀衆“華文也可以很酷”的那一刻了。
該團團員雖然都來自不同的小學,但他們都是Recognize Studios 街舞學院的學生。(滿滿通Youtube視頻截圖)
由此可見,不少隊伍都有在比賽時加入不同的中華文化的因素,但在最後的主題曲音樂視頻中,幾乎見不到,不清楚舞步是如何呼應《愛上華文》的。
另外,這場比賽的評分標准固然是以舞蹈編舞和創意爲主,但是歌詞的理解能力也占了不小的一部分。紅螞蟻好奇的是,這部分又是如何打分的?
(“愛上華文街舞比賽”官網)
勵志歌詞能呼籲小學生愛上華文嗎?
爲了這次比賽,主辦方特地邀請了本地幾位年輕音樂人,創作主題曲《愛上華文》。作曲人分別是在2006年走紅的《迷路兵》樂隊主唱Nic Lee,和在 2017年演唱過賀歲電影 “財神爺” 插曲《終生伴侶》的Kelvin Mun 小胖;作詞人則是演唱《等著一個人》和《回到一個人》的創作歌手許慶銳。大家來看看歌詞:
像種魔法
超越你的想像
華文千變萬化
一筆一劃
耐心慢慢跟著我的步伐
沒那麽困難
bo po mo fo
還有什麽
de te ne le
也難不倒我
這是母語 brr
不能放棄
就像多年來的曆史學問不能失去
沒人可以代替
這文化沒人能比
李白說的窗前明月光非常熟悉
不管到哪走走
機場車站港口
只要華語說出口不怕沒有朋友
幾千年的文化
我們別忘了它
世界華人和我一起
只要有你就有動力
有趣又不複雜
我們多使用它
口才如刀利
繼承的好處
動感節奏讓我靈活開始跳起舞
總是說很累
怎麽學不會
字也寫不美
非常煩 woo
不要煩惱這都不重要
一步兩步往前繼續跑
只要我們一直努力
只要相信我們可以
這個世界在你手裏
不要忘記這個意義
我明白你的心情
太多東西傷腦經
但這是我們的根底 兄弟們上場一起拼
根據《聯合早報》報道,作詞人許慶銳希望以朗朗上口的歌詞讓小學生輕松學華語。許慶銳分享,他自小就覺得華文文化博大精深,很有意思。于是,他在主題曲裏將華文比喻爲魔法,希望歌曲能激發年輕人學習華文的熱忱。他說:
“華文是一個非常奧妙的語言,希望大家能在我的歌詞中感受到華文的無限魅力。”
作詞人許慶銳。(聯合早報)
或許是爲了迎合小學生的華文水平,歌詞才包裝得比較簡單易懂。但美中不足的是,歌曲裏雖然不斷告訴大家華文是個有用的語言,要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卻鮮少提及中華文化和曆史的具體例子。
倘若希望小學生能透過學習歌詞加深對華文的理解,一句大家都知道的“李白說的窗前明月光”可能不會留下太深的印象。又或是提及台灣使用的注音符號“bo po mo fo”,也實在是跟使用漢語拼音的新加坡搭不上邊。
宣傳中華文化的華文歌,紅螞蟻能想到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由台灣女團S.H.E演唱的《中國話》。不管是歌詞裏的繞口令“扁擔寬 板凳長 扁擔 想綁在板凳上”,或是把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平仄仄平平仄”唱出,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或許,下一屆愛上華文街舞比賽的主題曲歌詞,可以融入不同的成語和俗語,激勵參賽者深入了解它們的出處,也許還能把成語故事裏的情節融入舞蹈中呢。
比賽到底有沒有成功推廣華文?
比賽落幕後,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在面簿上發了這段話:
“愛上華文街舞比賽”是一個富有創意的比賽。它讓學生通過新穎活潑的方式學習華文,體現了“樂中學,學中樂”的精神。在這一過程中,參賽者們也共同制造了學習華文的美好回憶。語文的學習不應該局限在課堂內,而應該融入生活中。”
的確,學習華文不應該只限于課本,現在透過閱讀、聽歌、甚至看電視劇,都成爲了輔助學習的方法。可能委員會是從近年來的中國綜藝節目《中國新說唱》和《這!就是街舞》獲得靈感,才想以街舞和饒舌這些原本是西方的表達方式爲小學生學習中文注入更多樂趣。
但悲哀的是,這或許也意味著,本地小學生已經不太懂得欣賞華文本身的古典美,非得包裝得像街舞和饒舌一樣“酷”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
《這!就是街舞》節目比賽片段。(互聯網)
透過街舞學習華文非長遠之計,委員會或許是希望能透過這個比賽激起其中幾個孩子對華文的興趣,以後再以他們各自的方式進修華文,但前提是得確保孩子的成長環境一直與華文華語親密接觸,一直受到華文的熏陶,才能讓他們維持學習的熱忱。
據報道,參賽者均表示自己爲了這次比賽,認真研究了曲子的歌詞,在細細體會歌詞的含義後,就能更融入和投入舞蹈。他們有了第一次用華文歌編舞的體驗,也覺得華文變得更酷了。
但要讓小朋友們真正愛上華文華語,而不只是把華文華語當工具,就不能只靠一個“酷”字。這場街舞比賽是否成功讓小學生們對華文華語留下深厚的印象,他們對華文的興趣又能持續多久,只有參賽者自己才知道了。
(“愛上華文街舞比賽”面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