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西方跨國公司投資重點向東南亞轉移,美國銀行爲了消除美國政府限制資金外流緊縮措施的影響,策劃在亞太地區設立離岸金融中心。新加坡政府審時度勢,積極發展國際銀行業。1968年10月1日,新加坡政府允許美洲銀行新加坡分行在銀行內部設立一個亞洲貨幣經營單位(Asian Currency Unit,簡稱ACU),以歐洲貨幣市場同樣的方式接受非居民的外國貨幣存款,爲非居民提供外彙交易以及資金借貸等各項業務。這標志著新加坡離岸金融市場的誕生。
長期以來,瑞士作爲老牌財富管理中心,憑借其獨特的區位優勢、低稅率、政治中立、幣值穩定以及銀行保密政策等優勢吸引著大量海外儲戶。根據瑞士《銀行保密法》的規定,銀行雇員一旦被發現泄露客戶信息,將面臨罰款和牢獄之災。瑞士對銀行客戶資料信息守口如瓶的保密傳統,讓全球財富彙集于此。
相對于瑞士,新加坡又有什麽優勢呢?
現在先了解一下新加坡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曆以下三個階段
發展曆程
一
初始階段
初始階段: 1968~1975年。在此階段,亞洲美元市場産生並逐步發展。亞洲美元市場是新加坡政府當局精心策劃、以人爲方式推動的離岸金融中心,其發展提升了新加坡的國際地位,對新加坡的國際收支改善與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貢獻。亞洲美元市場資金主要來自亞太地區的跨國公司、各國的中央銀行和政府機構以及銀行同業間的存款。爲了建立亞洲美元市場,吸引銀行加入ACU的經營,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財政獎勵措施。除了財政上的獎勵措施外,1968年新加坡政府還取消了亞洲美元市場的外彙管制。此外,在亞洲美元市場上操作的ACU,原本必須對存款保持20%的流動准備,自1972年開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爲了趕上歐洲美元市場,同時爲了獎勵較小的國際操作者,尤其是歐洲銀行到新加坡經營,取消了20%的流動准備。在這些獎勵措施下,亞洲美元市場得以茁壯成長。到1975年,新加坡境內從事ACU的金融機構增加到66家,存款總額高達125.97億美元,年均遞增85.5%,相當于1975年新加坡國民生産總值的2.5倍。同期,亞洲美元債券開始興起,1972年還首次涉足國際銀團貸款,以分散離岸資金流向的風險。至此,新加坡逐步形成了一個以經營美元爲主,兼營馬克、英鎊、加元、法國法郎、日元等10多種硬通貨的高效的國際貨幣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
二
發展階段
發展階段:1976~1997年。新加坡政府在這一時期加快了金融改革步伐,1976年6月放寬外彙管制,與東盟各國自由通彙,允許東盟各國在其境內發行證券,並給予更多的稅務優惠;1977年ACU的利得稅從40%下調到10%;1978年6月1日全面開放外彙市場,取消外彙管制,以吸引外資銀行到新加坡設立ACU,從事離岸金融業務;1981年,允許ACU通過貨幣互換安排獲得新加坡元;1984年,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成立,這是亞洲第一家金融期貨交易所,成立之初,SIMEX推出了亞洲第一個歐洲美元存款利率期貨和歐洲日元期權交易;1990年6月,外國人持有新加坡本地銀行股權限制由20%提高到40%;1992年8月放寬離岸銀行的新元貸款額度限制,其上限由原來的5000萬新元提高到7000萬新元。這些措施刺激了新加坡離岸金融業務的發展。90年代末,作爲亞洲美元交易中心的新加坡,其外資銀行的資産已占銀行業總資産比重的80%,亞洲貨幣單位增加到100多家。亞洲美元債券比前一階段更有起色,累計發行361筆,金額20.54億美元。外彙交易也突飛猛進,1998年外彙業務營業額達1390億新元,僅次于倫敦外彙市場、紐約外彙市場、東京外彙市場,成爲世界第四大外彙交易市場。此外,新加坡政府還推出了離岸保險業務,1992年該項收入達到11億新元(折合6.82億美元),占新加坡保險業總值的10%。
三
轉型階段
轉型階段:1998年至今。新加坡金融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帶動了該國整體經濟的發展,金融服務業的産值、容納的勞動力及其增幅成爲新加坡經濟騰空而起的主要動力。新加坡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取得的發展成果,促使東南亞其他國家推出更加優惠的政策,競相向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努力。然而結果卻由于過度借貸和非居民投機本國市場,引發了席卷東南亞的金融危機。由于新加坡把境外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嚴格加以區分,因此,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並未對新加坡經濟金融帶來致命打擊。然而,在克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紛紛選擇了更爲開放、更爲自由的金融改革政策,從而影響到新加坡離岸金融的進一步拓展。爲應對上述挑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制定了詳盡的政策規劃,1999年5月17日,公布了10多年來最徹底的銀行業改革計劃:取消外資在本地銀行不可擁有40%以上股權的上限,銀行股雙軌制被廢除;放寬符合資格離岸銀行的新元貸款額上限,由原來的3億新元,提高到l0億新元,使掉期交易的資金流動性大大提高,從而促進債券市場的發展;2000年1月起,外資機構爲新加坡投資者處理的最低交易額從原先的500萬新元下調至50萬新元;從2000年1月起,逐步放松對交易傭金的管制,各證券經營機構可自行決定傭金水平;鼓勵外國證券進入新加坡,積極吸引外國公司到新加坡發行股票、債券及其他證券,並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同時,積極開發和發展新的金融衍生産品,提高新加坡資本市場對東南亞及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度。這些改革措施使新加坡金融體系從一個強調管制、注重風險防範的市場,演變成以信息披露爲本、鼓勵金融創新的金融中心,新加坡的離岸金融市場也從分離型市場向一體型市場過渡轉型。
亞洲財富的崛起也爲新加坡成爲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加了一把柴。根據法國凱捷顧問公司和加拿大皇家銀行財富管理最新發布的《2015亞太財富報告》,2014年亞太區高淨值人士數量增至470萬人,領先成爲全球最大富裕人士市場。報告還指出,亞洲的“流動富豪”(一半時間在國外度過的富豪)中有近1/3的人,首選新加坡作爲海外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