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街道繁花簇錦,魚尾獅每天都會噴出水柱,很多人在享受新加坡音樂噴泉的同時,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缺水的國家。
噴泉有水 不代表不缺水
熱帶雨林氣候主宰著赤道附近的東南亞地區,這裏可以說是世界上最不缺水的地區。但新加坡就是這裏不一樣的煙火,在漫長的曆史時期裏,新加坡連最基本的水資源都要靠進口,自來水的來源是國際談判。
在這彈丸之地上,保證水管不被人掐斷可以說關乎國運了。
都怪領土太小
赤道就在旁邊,降水和高溫是永遠不缺的,但對于新加坡來說,這麽多降水卻只是個過客。
新加坡境內沒有主權完整的獨流大河,也缺乏體量足夠的湖泊,每年雨季從天而降的淡水只能變成積水白白流走,無法收集和利用。
更糟糕的是,這裏的城市建設密度過高,地質條件脆弱,海水經常倒灌。好不容易存下來點淡水,也經常被汙染,難以利用。
其實還是有河流的
不過都是規模很小的城市河流(比如加冷河)
天上下的留不住,地上流的喝不了,外表光鮮亮麗的新加坡人均水資源量僅211立方米,全世界倒數第二,遠低于已經算是缺水的中國的2100立方米,更別提和隔壁馬來西亞2萬多立方米相比了。
以前新加坡人還能勉強靠打井來獲取淡水,但隨著人口增加,打井也滿足不了這麽多人的喝水問題。
自己的水才是最好喝的
80年代新加坡GDP快速度增長,人要喝水,工廠也要喝水,新加坡買水的需求愈發膨脹。
眼看著新加坡經濟蓬勃發展
他們可能會缺水,但怎麽可能會缺錢呢?
十年後,亞洲金融風暴來臨,馬來西亞深陷危機,而能在眼前幫上忙的也只有新加坡了。雙方總理的會談後,曾經對媒體坦言,希望新加坡提供資金援助,而馬來西亞可以考慮滿足新加坡淡水需求。
來自馬來西亞的供水管道
供應新加坡40%的供水
90年代末,雙方在供水協議上屢次發生爭執,讓新加坡不得不重新重視非常規水資源獲取。
看來唯一可行的辦法可能就是海水淡化了。
1998年,新加坡建立第一座淡水淡化廠,開始探索海水淡化。同年,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和環境部門開始探索利用二級汙水進行水回收處理,並且決定探索如何把每天排出去的水再循環回來。
新加坡一座海水淡化廠
2002年,新加坡正式啓動再生水計劃。沒想到的是,在斷水危機的逼迫下,新加坡科學家真的讓再生水的水質達到了歐洲和美國的飲用水標准。
2002年,新加坡37周年國慶,總理成爲了第一個飲用再生水的人,並宣布以後新加坡人的飲用水都是新生水和自來水的混合水,轟動世界。而在此前,把廢棄過的水循環改造成飲用水,都是只有宇宙空間站的太空人才幹的事。如今在地上,新加坡人要全民享受“太空級待遇”了。
新加坡國內的汙水處理和再利用系統已經不錯了
分布全島的處理廠和循環系統減少了水的浪費
此後新加坡人持續加碼,接連增加再生水水廠。至2010年,第五座新生水水廠也逐漸投入使用。到了2060年,再生水將占新加坡全國用水量的50%-55%。
還有一半怎麽辦
再生水只能滿足一半的供水量,所以跟再生水計劃同步,2002年新加坡公用事業局提出“四大國家水龍頭”計劃。
2006,又提出“ABC”全民共享共享水源計劃,這個計劃的一期工程就是要開發全新加坡17座蓄水池,32條主要河道,同時興建濕地公園等設施來涵養水源。
另一方面新加坡也在不斷提高居民節水意識,號召居民每天節水10升。爲降低居民用水,他們特地開發出一套高效的自來水傳輸和計算系統,不斷壓低居民用水量。
多管齊下,新加坡打算在2060年前逐步實現供水基本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