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當節約利用我們當前擁有的資源,否則當資源缺乏或過度依賴進口的時候,國家的發展也會受到牽制。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淡水資源,淡水與生命息息相關。雖然淡水資源如此重要,但對于淡水資源豐富的地區而言,人們卻往往忽視它的重要性。而在新加坡,關于淡水的“戰爭”早已拉開了帷幕,資源的每一次變化背後都連帶著國家政治格局的變化。那麽淡水資源給新加坡的政治格局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于新加坡而言,影響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困 境
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該區域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其特征是全年高溫多雨。相關氣候數據表明新加坡全年降水量高達2350毫米,每月的降水天數多達15日左右,月均降水量有170毫米左右。
新加坡地標
擁有如此豐厚降水量的新加坡完全可以收集雨水補充淡水資源,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由于新加坡國土面積較小,沒有合適的地方來儲存雨水,早期新加坡完全沒有辦法對雨水進行收集再利用。
天上的雨水注定與新加坡無緣,那麽地面的水資源應該有用吧?殘酷的現實讓人頗感無奈。新加坡境內沒有主權完整的獨流大河,也沒有供水量充足的湖泊。所以新加坡想通過自然資源補充國家的淡水資源是完全行不通的,新加坡只能另辟途徑解決國家淡水資源缺乏的局面。
新加坡缺水,但是在一旁的馬來西亞卻是淡水資源充足的國家,馬來西亞的淡水擁有量排在全球前三名。所以新加坡決定從馬來西亞買水,馬來西亞當然是何樂而不爲,水對于馬來西亞而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于是,1961年和1962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簽訂了兩份新馬供水協議。新加坡可以從馬來西亞的柔佛河中抽取一定數量的生水,價格十分便宜,每4.5噸生水不到1美分。同時,做爲回報,新加坡需要提供一定數量經過處理的淨水給馬來西亞。
新加坡地圖
協議的前半部分還好理解,但後半部分卻讓人感到疑惑:爲什麽馬來西亞需要從新加坡回購淨水呢?
給新加坡提供生水的柔佛州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但柔佛州卻缺乏處理生水的能力。早期的柔佛州雖然也擁有濾水廠,但是它每天生産的淨水産量完全不夠供應整個州的用水,所以柔佛只好從新加坡回購淨水。
1961年的供水協議于2011年到期,而1962年的協議卻要到2061年才到期。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長期的供水合作中,兩個國家的發展差距變得越來越大,新加坡走上了富強之路,而馬來西亞基本是在原地踏步。
生水協議簽訂現場
國家發展的差異讓馬來西亞政府對于低廉的水價相當不滿,馬來西亞認爲新加坡變得富足了,水價當然要上漲,以狹隘的視角來看,新加坡的發展離不開馬來西亞提供的淡水支持。
于是,一場關于淡水資源的政治博弈就在兩國之間展開了。
搏 鬥
柔佛河的取水口和輸送管道都位于馬來西亞境內,新加坡只有根據協議運營的權力。只要馬來西亞願意,隨時都可以中斷供水,而斷水後的新加坡將會遭受沉重打擊。所以,在這場政治博弈當中,馬來西亞占據主動位置,而新加坡則非常被動。
柔佛桂林水壩
面對馬來西亞的一次次要求提高供水價格的呼聲,新加坡方面常常采用躲避、牽制戰術。1990年,在馬來西亞的要求下,新加坡一次性向馬來西亞支付了3.2億林吉特(約5.21億人民幣)的土地損失補償費,並支付了土地租金等費用。
新加坡本想在淨水這方面做文章,利用淨水協議迫使馬來西亞妥協,畢竟馬來西亞的柔佛州需要從新加坡回購處理好的淨水。可是馬來西亞根本不受制于新加坡的威脅,柔佛政府一直在發展自身的生水處理能力,如今的柔佛早已實現了淨水的自我供給。此外,馬來西亞方面認爲,就算新加坡不提供淨水,當地的柔佛民衆還可以直接喝生水,但如果馬來西亞斷了新加坡的生水供應,新加坡百姓則連生水都喝不到。
在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就生水價格問題爭論不休的過程中,馬來西亞的經濟卻慢慢與新加坡綁在了一起。最新的數據表明,約有10萬以上的馬來西亞人在新加坡工作,每年爲馬來西亞帶來一大筆外彙收入。此外新加坡是對馬來西亞投資最多的5個國家之一,同時也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外國遊客來源。
馬來西亞購買坦克應對新加坡
新加坡爲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這也導致了馬來西亞不敢在提高生水價格方面太過離譜。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間相互都握有對方軟肋,誰先將自身的軟肋去除,誰就掌握主動權。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簽訂的生水協議在2061年就徹底作廢了,留給新加坡的時間其實並不多,新加坡必須在2061年到來之前,徹底實現淡水資源的自我供給,才不會受到馬來西亞的牽制。當然,可能會有人認爲,新加坡大可以從印度尼西亞購買生水,但誰能保證印度尼西亞不是第二個馬來西亞呢?
出 路
爲了實現淡水資源的自我供給,新加坡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並持續展開科學研究,最終形成了“三個水龍頭”的方案。這三個水龍頭分別是:積蓄雨水,淨化爲淡水;汙水淨化爲再生水;海水淡化。
爲了積蓄雨水,新加坡修建了大小各異的17個蓄水庫。這些水庫遍布新加坡各地,有力保障了新加坡的淡水供給。新加坡爲了不讓異物隨雨水進入水庫,頒布了嚴厲的法律法規,這也是爲什麽新加坡嚴令禁止隨意處理垃圾的原因,只有幹淨的環境,才能讓雨水淨化處理得以順利實施。
2002年,新加坡正式啓動了再生水計劃,將經過二級汙水處理而來的水命名爲再生水。在新加坡成立37周年國慶的時候,時任新加坡總理的吳作棟第一個飲用了再生水。有了總理的帶動,新加坡人民很快接受了再生水,這讓新加坡的淡水供給又邁進了一步。
新加坡總理帶頭喝再生水
新加坡現有五座海水淡化廠,第一座海水淡化廠在2005年投入使用,每天可供應的淡水能夠裝滿45個奧林匹克標准型泳池,滿足了當時10%的用水需求。之後的四座海水淡化廠隨著新加坡海水淡化技術的提升,每日生産的淡水量也在不斷提高。
新加坡再生水廠
“三個水龍頭”已經讓新加坡實現了70%的淡水供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新加坡能夠百分百實現淡水的自我供給。可以說,現在的新加坡仍然依賴馬來西亞供水,但這種依賴性正逐漸減弱。
新加坡第三座海水淡化廠
從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關于淡水的爭鬥當中,我們應該能夠體會到資源的可貴。所以,我們應當節約利用我們當前擁有的資源,否則當資源缺乏或過度依賴進口的時候,國家的發展也會受到牽制。可謂是自強亦當自惜!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