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考題分析與討論
首先要做一些聲明。這些只是要分享一些看法,沒有對錯之分。這次寫都沒經過搜索網上資料對比,因爲是以考生寫考題時的狀態去看題目。如果剛考完的同學看了有不同觀點或與自己寫的考題論述不同,請不要緊張。試卷已經交上去了,就由批改的人員去煩惱。持有不同見解與觀點的,也歡迎指教與分享論點,多一份力量與知識供大家分享。
1. How far should countries have relations with others whose human rights record is poor?
各國在與人權記錄差的國家應該保持何種程度。
人權記錄的定義普遍上會在引用幾點,人口販運,是否引用死刑,從人口販運又衍生出非法勞工的問題,政治民主性等。但很少有組織能兼顧所有議題。其他比較難完全認同的還有政治的單一性,血汗工業,勞工剝削。聯合國的定義就更廣了,所有和個人權利有關的都可以列爲人權。就這題目而言,沙特阿拉伯是很多大國都要接觸的國家,因爲石油的關系。但直到最近,這國的女性才能被允許考駕駛執照,才被允許可以現場看足球賽。在我們看來,這應該被列爲人權記錄壞吧!但很少在媒體裏或報告裏提到。美國還有許多州都保留死刑,所以美國也該列爲記錄差的國家吧!怎麽還是全世界都和美國有超過親密和頻密的接觸與關系。實際上國與國的合作與交往很大程度取決于利益關系而非人權記錄。現今的經濟貿易運作都偏向各種不同的結盟,合作組織。每當涉及人權問題,往往是媒體報道上的議題,或是有些所謂的人權組織又制造了極端的行爲或話題,而又在特定場合被媒體借機發問,得到的答案往往又是非常官方的。人權被各自團體定義的運作方式和宗旨基本上沒有一種可以全面接受。這一題有點把當下香港的政治議題相提並論,以香港的金融地位和影響力,各國的金融體系很難不和香港金融有接觸。個別國家自身人權主張就會影響如何與記錄差國家的接觸程度。
2. To what extent should income equality be a goal in your society?
在你的社會中,收入平權應該達到哪個目標?
收入平權應該指的是不論性別或身份工酬應該平權,一視同仁。就新加坡而言,有經過國民服役,薪酬普遍會比較高。原因是國民服役的兩年算是對國家的犧牲與奉獻,相對于沒經曆國民服役的人,在職場起步得較早,這是國民獎勵的一種表現。同工不同酬在日本和許多亞洲甚至歐美國家都或多或少存在著。日本,韓國因爲民族意識與文化的不同,很多行業是同工不同酬的。很多是出現在男女職員之間,被認爲是歐美較先進國的相同職位有時也會有這類薪酬不等的現象。在過去二,三十年尤其普遍。因爲亞洲許多國家正積極發展自身的經濟,工業。雖有相對更廉價的勞工成本,但在技術上不得不繼續仰賴歐美技術和機器。那麽要操作這些技術與先進機器時難免需要這些外來的技術專家的協助。以過去各國進步的不等同情況而形成的生活水平與指數差異,付與較高薪酬給這些外來人才,算是合理。以前的合理說服理由是要按個別原國籍的生活水平給付薪酬。20年來我身在職場,就出現過本地人,鄰國人,澳大利亞人,英國人在同一職位工作,四組人的薪酬都不一樣。又與性別無關,而是公司需要在極短時間內有足夠的專業人才運作所以才接受。這種現象已經很少了。現在亞洲經濟起飛,反而是歐美國家失業率較高,工作機會減少。反過來是跑到亞洲來找工作。但他們很多只會以當地的聘用條件,很慷慨的最多給些住房津貼。在許多特點行業還是持有性別偏見,主要是工作性質的需求和危險性。這類特殊性不是能靠與生俱來就能勝任,是長期類積經驗而形成的,等到你也學到了他們想同的經驗,他也因爲自身的進化,又跳的更高更遠,也很難談論同工同酬了。各國都有自身的特殊文化,習俗背景,同工同酬要進行到什麽階段或層次很多時候不能用法律來決定,因爲平權也包括了女性員工結婚生子的問題。相比之下男女員工結婚生子的休假要求有很大的不同,要如何在不一樣的休假條件下,談同工同酬是個很大的挑戰。所以要以法律來規定執行也是有一定的困難和後續問題。要強調的是同工同酬不只是男女,國籍之別,它還牽涉到其他和職場相關的條件,福利,有時候還會把國家政策牽涉在內(人口增長和老化,長遠勞動力等)。這些都需要討論的。
3.“Science is the only answer to global hunger.” Discuss.
請討論,“科學是解決全球饑餓的唯一答案”
首先造成饑餓,饑荒的因素有很多。大自然,和人爲。當然又有科學家會跳出來證明大自然的改變又是人爲因素所造成的。人爲因素也可以在細分成許多細節,如市場操縱,政治利益,科技改變,人類應科技改變而形成的生活需求等。饑荒,饑餓的出現最基本的解釋爲糧食的供應趕不上消耗。各國國情不同,進步程度有別,經濟實力懸殊,農業生産能力與條件也不一樣。是最直接形成糧食供應的問題。科學研究技術的確能改變農業耕種的方法,提高效率提高收成。但以整體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有了更好的技術,不一定就能解決供應的問題。我們能做到了這技術,但接下來的就會問,該不該進行,有沒有利益。學術研究有時候是純粹有研究上的需要,並不是要造福人群。科技固然能大幅度改善饑餓的情況。但有能力進行的國家往往都是沒有饑餓問題的,他們的問題反而是怎麽減少浪費。急切需要解決饑餓,饑荒的國家都是貧窮,地理位置不佳,政治動蕩。他們偏偏就是沒能力接收到這技術來改善糧食問題,書本上雖說了很多道理,但要叫一個能力強的國家去幫別國解決饑荒問題。最直接的做法是提供糧食。很多時候這類的援助只還是馬上治標。治本需要長遠的人力物力資源,再大的國本也沒辦法永遠幫下去。我所知道的一個例子。許多年前當電動車還沒出現的世代,有個美國人研究了汽車輪滑油的原理,就是油裏面的添加劑是形成潤滑作用的原因。于是他自己研究改裝,設計出一款潤滑油過濾器能滿滿的釋放出這類添加劑,油就能永久性保持性能,他的技術以爲可替汽車業改革,但沒有人肯幫他制造,因爲整個汽車長久形成的産業鏈,推出他的産品會消滅很多行業,很多人都工作會被淘汰。他參加比賽也只給評個第三名。無奈他只能自己改裝自己的車,當時過了九年都沒換過油,車也沒問題。他的技術雖然能造福人群,大大減少浪費,但會造成的不利商業效應卻無法是它能被廣泛運用。所以不能形成科學是唯一能解決饑餓途徑,它只是要進行時的一環,是否能開始去做還是取決于經濟利益,政治利益。不然的話,套句孩童天真的想法,把多余的糧食都送沒東西吃的人不就世界太平了。“我不是藥神”就和這問題很像。讀者有興趣可以去搜索糧食四大家族的訊息。
4. Consider the view that social media has more influence than politicians.
考慮這觀點(也就討論的另一用詞),社交媒體比政治人物還有影響力。
社交網絡媒體是這十年左右才真正影響各不同領域的。先談談爲何在這十年裏各行各業都因爲社交媒體而大大的改觀了運營方法。很久以前,人們要投訴,都需寫信,或投書到報紙反應,對方回應與否很難預料。後來有了電話就打電話罵來消消氣。接著就發展到有電郵,這些方式都必須接收者有回應,以商業模式都是報喜不報憂,人家贊揚就大事宣傳,被批評被罵了,摸摸鼻子想辦法該進。後來有了社交媒體,喜歡在這些社交媒體發言的就開始流行了。慢慢的愛批評投訴的人就形成了族群。美國曾經有一事件造成了一家公司倒閉。是因有人對公司的服務態度不滿,于是就在Facebook 裏投訴反應,當時不是所有的人都在看這些F B,推特,Instagram之類的。所以商家就根本不知道被投訴批評了。當然也沒做出回應。跟著就有許許多多的鍵盤槍手,正義魔人傳貼,看到的人越來越多,當然又少不了加料發言,一直這樣的轉貼著,商家不回應或根本不知道,慢慢的就開始相信是事實了。等到商家發現已經太遲了,再怎麽補救都無法挽回聲譽上的損害,最後落到破産倒閉的下場。之後這個例子被各個有影響力的管理講師引用爲個案分析。各大公司才意識到社交媒體的力量。于是紛紛設立專屬的部門來看和回應對公司的批評和投訴。後來才發現又可以接觸很多客戶群。于是雞生蛋,蛋生雞。就形成今天的局面。嚴格來說政治人物也需要利用社交媒體來接觸各階層的人。(本來是想用政客這詞,但似乎有貶低的意思,所以改用人物)但是社交媒體畢竟還是商業運作,雖然能植入和商業訊息。但政治人物能動用的管道肯定比較多,如報紙的文字媒體,新聞媒體,行政的宣傳部門。而且所花的財力也無需有實際的效績。現在人工智能已經能做精密篩選來在各社交媒體接觸指定的群體。個人看了接觸了什麽內容,主題,大數據能把這些資料分類成不同群,商家就可以利用這功能來較有效的針對客戶群。社交媒體能做到精細的影響,政治人物能運用的管道還包括軍公教裏的群,而且這些群也比較沒有選擇性,所以這方面的影響力是比較大。再來如果說到選舉時的情況,更是個人的魅力,議題,和表達方式。
5. To what extent is artifical intelligence replacing the role of humans?
人工智能取代人類角色到達了什麽程度?
去年也好像有淺淺地提到這問題。首先是承認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取代人類角色了。一般會論述工業4.0的精密機械制造機器,生産及組裝産品。在這方面的確是取代了人工的速度,因爲現在的機器可做的更精密,可以制造出更精細的産品。又或者以前都是用人工加機器組成的生産線,如今已經可以全部用自動化的機器組成生産線。有些只剩下前面把原料擺在開端和在最後成品處裝盒分組。更大規模的生産線連這些都也自動化。人力的參與只剩下把原料裝進另一個自動化的原料儲存于分配系統。而成品包裝分配好,只等上運輸工具送貨了。但這些還是要有前提,需要很大量的投資,而且還要能有量很大的訂單。才能有盈利。之前也提過,這類型的完全自動化的生産線,已經發展到關燈工廠。因爲全部是機器不需要燈火通明的空間了,機器全靠感應距離,觸碰和極微弱的亮光來探測。這類工廠剩下的人力工作是在停機時做保養工作。監控電腦系統與數據的分析。人爲的工作變成確保機器不出差錯。這裏並沒有局限于只談工業生産。也能談無人駕駛的交通工具。無人駕駛的車在技術層面的確是已經可以取代人了。但除非所有路上的車都是無人駕駛的。不然是很難實行的。因爲電腦操控是以攝像分析,感應器數據,來運算和做出決策與行使命令動作。只要路面上的突變超出機器的編程與應對措施,機器是無法反應的。美國之前就因爲測試無人駕駛車時,路上不該有行人的狀態,突然跑出一位老人而把人給撞死。新加坡在測試無人駕駛車時也出現前面車輛突然改道又突然刹車,雖然設定反應突變但還是撞上去了。在這種情況下就産生了法律責任和保險理賠的問題。所以不是空有技術,是要政策的改變來配合,這就牽涉到設定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了!有很多大企業家也曾經發言說人工智能與精密機器取代人力做那些比較危險的生産過程和精細度非常高的工作是有必要的。但當我們把做決策任務交給機器,電腦,那就是很危險的動作。有很多領域都是已經有可運用科技來取代人類,但可能産生的問題或是會造成的影響是無法預知的。有趣的是從前我們因爲勞動人力不夠而開始依賴機器。現在機器越來越厲害,反而開始淘汰人力,那不是作法自斃嗎?
6. “A leader`s responsibility should always be to his or her own country, not other nations. ” Discuss.
請討論,“一位領導者的職責應該永遠針對自己國家而非他國”
題目沒有提到國家領導者,但後面有提到本國與他國,所以應該要討論的議題是國家領導人。這題比較難發揮。國家領導當然維護自身國家利益,怎麽會照顧他國利益。這也沒什麽還懷疑和論述的,本來就理所當然的。但要找到自家的事不管去管別國的事還不容易。但有時候搞好國際不只是要管好自己國家,也要適量的幫忙周邊弱勢鄰國。以防止他國威脅到自己。但這類例子很難找,臨場要寫也不容易。如果不談政治,也許可以談很有能力的人或專才不應該去幫他國發展,該留在自己國家貢獻專才。不過寫這些會不對題,一時想不出有什麽近期事件和這題有關。
7. “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today.” Consider whether this is true in your society.
“宗教在當今社會對年輕人是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考慮這是否在你身處的社會中是否正確。
宗教信仰和家庭生活方式有關,也和民族主義與精神有關。許多人的宗教信仰都是從小隨著家人或民族特性而形成。隨著網絡的普遍性和智能手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很多人也慢慢不接觸宗教,老一輩不強求或持續,年輕一代也會慢慢疏遠。人在快樂得意時,不會尋求心靈的安慰。一般會想到從宗教裏尋求答案來解脫自身遇到煩惱時。寫這題的題材可能原本是剛好有接觸宗教比較多的考生,接觸到有宗教信仰的其他人,從經驗論述宗教對年輕人的影響與重要性。
8. Does violence in the visual media portray reality or encourage the unacceptable?
視覺媒體裏的暴力展現了現實還是鼓勵不被接受的行爲?
首先媒體裏的暴力並不局限于視覺的畫面,電影裏的其他理念和要表達的意思也算。直接想到的就是近期上演的電影“Joker” 影片裏描述一個失意的諧星被生活上的失意失敗逼的發狂變成犯罪者。
當然電影有時候是跟著劇本拍攝。制作的背後動機也很多。如果純粹是要買座,可能考慮的如何以畫面吸引觀衆,是否符合現實生活中的情況不會理會。這類電影畫面可能就會把暴力行爲舉動,合理化,甚至還歌頌。這些畫面也許就是會鼓勵這樣的行爲。那些以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或是記錄片,把大部分的故事情節以寫實方式表現或敘述,又花很多時間去解釋,分析心理,狀態的也許就可以列爲展現現實。寫這題可能要提出幾部電影各別論述兩者都有可能。難的是考生們可能看電影時時去消磨時間,娛樂,也不可能去討論分析情節。
9. Is globalisation to be welcomed or feared today?
全球化在現今,是應該被歡迎還是畏懼?
全球化的運行需要同時靠合作組織和協議來維持。曾經和一個歐美朋友談他不喜歡全球化。他的解釋是麥當勞就是全球化的一種很典型的代表。麥當勞去到任何國家,你進去不必擔心,漢堡,薯條,汽水一定一樣。對很多人來說,是方便,不用怕不知道吃的是什麽。但他覺得這樣會喪失自己的根,在自己國家裏就該保持自己文化也包括飲食。全球化在很大層次上加速了很多方面的進步。它其實是國際標准化的前身。越來越多人與産品加入國際標准化,慢慢的就形成更大的組織,也就制定准則,合作協議。這當中難免就會出現貿易差異,某一國開始依賴另一國的,就開始改變運作方式。這題有點在對比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和英國脫歐的事件。英美都是在畏懼全球化帶來的改變。因爲害怕自己變得無法和別國競爭。美國害怕中國的2025中國制造會加速科技發展,有能力全面和美國抗衡。英國一直以來沒有全面接受歐盟共同體。和統一貨幣。一方面害怕自己失去競爭力。他們長久以來都不太接受歐盟認證的各行各業能在歐盟各國自由通行。尤其是蘇聯瓦解後各東歐國家開始加入歐盟。也就是說這些相對落後的國家因爲加入歐盟,他們的專業認證也受歐盟承認了,也可以自由在歐盟各國通行。這些人也可以任意在歐盟成員國找工作。以他們的生活條件背景,會比較容易接受更低廉的薪酬,就 此破壞雇傭生態。但問題是英國不歡迎外國人來破壞他們的雇傭生態。可英國人也需要歐盟市場還消化英國的就業人口。全球化帶來的降低成本,快速交貨的好處相對比害怕失去競爭力和過于依賴他國的擔憂成了對比。以實際情況來說,20年前歐美各國都歡迎全球化的貿易和合作。但現在別人追上了,卻害怕失去競爭了,現在是趨向畏懼全球化。
10. Should both parents take equal responsibility for raising their children?
雙親是否應該承擔撫養孩子的平等責任?
這題目還是要以各自的文化,風俗背景來談。很多社會是處在男女不平權的道德規範。或是母系或父系社會,撫養孩子的責任是不可能平等的,而且還不會被挑戰。是理所當然的事。要談平等責任前先要設定,法治健全道德理念也配合得了這概念。很多時候男女收入就不平等,如果夫妻倆都必須工作來維持雙薪收入的家庭生活。那照顧孩子的任務就可能交到別人身上。如果妻子停止工作,做全職媽媽,照顧孩子,勞心勞力的付出如何與賺錢養家的丈夫計算責任。撫養孩子很大程度是需要協議,分工,諒解的。在很多情況是要取決于文化,風俗與環境背景來決定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11. Assess the importance of food within Singaporean culture.
請評估,飲食在新加坡文化中的重要性。
新加坡是屬于移民國家,有不同種族共同生活在一起。許多年以後就形成文化大熔爐,當然也飲食也 成了生活的重要環節。因爲本身就已經接觸了不同文化和飲食,所以對外來的其他飲食的接受度也更廣。文化語言上有不同,飲食就慢慢開始變成另類的共同交流。各族的風俗都同樣的有歡慶聚餐的習慣。主人家都會提飲食,有得吃喝就會把人給聚集起來,這類的聚會就無形間凝聚族群。以前的鄉村生活也是有很多共享資源的習慣,食物也是拉近距離的方式。新加坡是都市社會,生活忙碌,吃就變得可以聚會的方式。從前是要吃飽,現在是要吃得好,吃得巧,精致。移民文化也造就飲食的多樣化,後來越多外來人口,又帶來了更多變化,和新鮮度。基本上多數華人社會的新加坡和許多華人社會一樣有很深的民以食爲天概念。所以很多聯系人際關系的方法就是通過飲食。在本地,還有叫上年紀的男士以酒會友,喝的多是啤酒。當然難免也會吃些下酒菜。脫離了鄉村生活,人們的工作方式與時間也改變了。所以在家煮餐的習慣也改變,慢慢也有在外用餐的習慣,這也造就了煮炒攤和店。這些需求也慢慢形成有小販中心和食閣的興起。原本小販中心的攤位是要讓離開農村的人口有謀生的管道。解決民生問題,後來老一輩退休了,新一代又把飲食習慣文化帶入另一風貌。
12. Can fiction teach us anything meaningful about the real world?
科幻(産物)能否在真實世界教導我們任何意義?
科幻的來源有小說,電影與正統科學的語言。早期的科幻小說與電影出現了很多超越當時的器具和物品能改變人們的生活。那時只是純粹希望能有更方便的物品。隨著科技的進步,日常用品的功能與體積越變越小,而且功能越來越多。而在某個程度上不能說沒有把科幻因素帶進設計的模樣與概念。比如說從前幻想能對著小盒子或手表就能任何時候,場合講話,交談。現在的智能手機,手表不就是多年前的科幻情節。另一類,預言式的科幻小說,電影預言人口大量增長,糧食短缺,氣候改變,造成地球全面進入悲慘毀滅性的世界。雖然現還沒有真正出現全面的氣候變化,小規模的饑荒還是有的。因爲害怕科幻成真,許多科學家也開始擔憂而開始積極研究尋找補救措施。因爲有預言核戰爭的全面毀滅性,也間接約束了各方不敢輕舉妄動。這些大國擁有核武器,卻也能克制自己,也相安無事了很久。從前幻想過能發明某東西可以使生活更方便,現在應科技的進步慢慢夢想成真。從以前悲觀的科幻情節,對比現在出現一些相關情況就馬上研究尋找應對措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