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曾有兩條街道以張振南的名字命名,一條在橋北路水仙門,現已不存在,這條在福南街附近的振南街(Chin Nam Street),1905年啓用,與福南街及諧街平行,記錄在Savage VR & SA Yeoh 著的“Toponymics A Study of Singapore Street Naes ”裏。另外一條是在武吉知馬路上段的張振南路(Cheong Chin Nam Road)。
四人五條街名
張振南(1866-1924)是一位了不起的先輩,連他的父親張春田(1834-1896),妻、妾都有街道以他們的名字命名。這些道路是:Chun Tin Road (春田路);Yuk Tong Avenue (玉棠道),玉堂指鄭玉棠(?-1952),是張振南原配;Tham Soong Avenue(譚崧道,有譯譚順道),譚崧(1880-1955)是張振南之妾。一家四人,有五條街道以他們名字命名,這也許是張振南兼營房地産與開發這地區的緣故。
張振南是張春田的大兒子,1869年張春田帶著三歲的張振南,乘搭相信是當時的“大眼雞”船,花了44天才來到新加坡(猜想他們先在香港或廣州等船期)。
1880年前後,張春田開設私人牙科診所,1890年搬遷到橋南路27號行醫。中國中山市委員會,中山市政治協商委員會2006年發布的《中山文史》,載有鄭玉棠、譚崧是張春田的媳婦(正確是兒媳婦)。
1955年10月9日新加坡《海峽時報》刊登譚崧的訃告,注明譚崧是張振南夫人,享年76。張振南第二個妻子林氏,則少有提及,但她也是兒女成群。
與此同時,張振南的孫子張伯炎副教授(1950-)給我一份他們的英文版家譜複印本,以及一份張振南的長子張棣湖(1900-1986)在1960年以英文書寫的張振南簡史,供我撰寫他祖父的事迹。張伯炎畢業于新加坡大學醫學院,是我的學弟,曾任新加坡醫藥協會會長,目前在裕廊張氏藥房執業。
兄弟都是牙醫
在武吉知馬的春田路與玉棠道
張春田原名張隆康,原籍廣東中山,是在新加坡落地生根的第一代張氏家族。根據張家家譜記錄,張春田的兩個兒子張振南與張振衡都帶有家族基因——處事脾氣急躁剛烈。
兄弟倆本來以教武術爲生,後來專注于牙醫事業;兩人都沒有進入牙科學院攻讀,兄弟倆的專業訓練來自當牙醫的父親。他們的醫術水平,相信相當于今日的牙科治療師(dental therapist)。
1898年,張春田逝世後兩年,兄弟二人在父親原來的牙醫診所,聯手創立“張兄弟牙科診所”,繼續行醫,兼營進口牙科儀器。有遠見的張振南預見本地將有更很多牙科治療室,需要采購牙科儀器與相關用品,認爲是很好的商機,于是在1923年,和弟弟振衡擴張業務,在橋北路正式創辦“東方牙科用品供應商”(Eastern Dental Supplies),代理進口牙科儀器;兩人同時在橋南路53號成立“振昌鍾表行”,兼營鍾表業務。“振昌”的名字相信是取自張振南的原名昌英。張振南從香港總代理志昌行,取得代理當時名牌手表“依曆辰”(Election)的代理權。可惜張振南在第二年猝然去世,東方的業務由次子張義平接手,振昌鍾表業務就交與振衡的後人。
大量購買土地
張振南很有生意頭腦,善于投資經營,同時也是華洋雜貨商。在創立東方牙科用品公司之前,他已經擁有很多地産、黃梨園及膠園,家業日漸擴大,是上世紀初的新加坡富豪。
20世紀初,年輕的張振南開始購置地産,買下水仙門整條街的一排店屋。1905年,這街命名振南街(Chin Nam Street),聞說由時任殖民地總督安德遜爵士(Sir John Anderson)主持啓用儀式。
1912年,46歲的張振南眼光獨到,添購很多地段:
1912年,以叻幣2400元購得武吉知馬路5¾英裏處九畝永久地契地段。(海峽時報,28-11-1912)。
1915年,以叻幣210元,買進武吉知馬路一畝永久地契地段。(新加坡自由西報,20-7-1915)
半年後,以叻幣1900元,購得在武吉知馬7½英裏處,面積6萬6193平方英尺,種有數百棵橡膠樹及椰樹的永久地段。(新加坡自由西報,1-12-1915)
此外,1915年他也購入加冷區、海山街和蘇菲雅路的幾塊地段,還購買在柔佛州士乃2323畝的橡膠園。(新加坡自由西報,21-12-1915)
1918年,以4900叻幣購得武吉知馬路一約2萬7300平方英尺地段。(新加坡自由西報,2-5-1918)
1922年,橡膠出口管制令産生,使他瀕臨破産。不過,他還是渡過難關。
譚崧道以張振南之妾譚崧命名。
任三屆香山會館總理
張振南和華僑中學還有一段淵源。今年華中校友會及董事部爲慶祝華中創校100周年,聯合出版的紀念刊《百年華中情》就記錄“1919年5月6日,召開第二次董事會,議決在武吉知馬五英裏的地方買一塊約71英畝的橡膠園。土地的上一個主人是張振南,這塊地還建有柔佛王姑的行宮。購地費是8萬3000元。”由此可見,張振南在當時的財力與影響力。
至于張振南的社會公益事業,《中山文史》載有張振南在1910年至1913年間,參與社團服務,曾經連任三屆新加坡香山(中山)會館總理,爲同鄉服務,發展僑團事業。
張振南在1924年在牛車水尼路寓所逝世,沒有立下遺囑。他的後人成立“張振南公司”管理他的遺産,公司曾發展武吉知馬上段的武吉知馬園(Bukit Timah Park),名爲“豪華園住宅區”(Hoover Park,一說是春田閣),那裏的四條道路,便以張家四成員名字命名。
樹群學校(創始于1925年,原名端正學校)的一英畝校産,是張振南公司在1933年捐的。可惜,今年樹群中學和裕華中學合並後,不再保留樹群的校名,擁有92年曆史的樹群從此走入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