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老人被送養老院,老人含淚:如今才知道生男生女真的不同
很多人都是喜歡養兒子的,他們覺得女兒雖然”暖和”。但是就像潑出去的水是一樣的,沒有回收的可能性,但是兒子就不一樣了,雖然不”暖和”,但是可以陪在自己身邊。
林大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盡管嘴上經常說著:”我家女兒可乖了,可真是貼心的小棉襖呢“但是等到女兒高中畢業的時候,仍舊沒有選擇讓她讀書,理由就是家裏無法供養兩個孩子。
可是林大爺的孩子並沒有那麽聽話,雖然並沒有在外面”偷雞摸狗“但是確實屬于並不正幹的類型,但是林大爺還是願意爲了兒子放棄女兒的前程。
他總是告訴女兒:”不要怪家裏,畢竟將來我是需要你哥哥給我養老的“。女兒聽了也沒有反駁,總是乖巧的聽著。
林大爺七十多歲的時候身體狀況欠佳,于是就提出需要兒子來進行養老的義務,但是兒子卻以家裏不便爲由,把林大爺送到了養老院。
但是林大爺的女兒知道了這個消息之後,卻反而把林大爺接到身邊照顧,林大爺自己把一切都奉獻給了自己的兒子,反而現在卻需要女兒照顧。
這個時候他才含淚對周邊的人說,如今才知道生兒生女真的不同。
林大爺的事例讓很多人都表示了:雖然嘴上說著小棉襖,但是仍舊把一切留給兒子的思想,這種教育模式下的孩子怎麽能成才?
想要自己的兒女出色,那麽正確的教育時一定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遵循哪些原則呢?
- 不偏心
盡管大家都說五個指頭還不一樣長,偏心是應該的,但是如果在家庭裏不能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孩子,那麽他們長大之後肯定不會特別和諧。
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爲偏心的父母他們平日把所有的愛都給了男孩兒,男孩自然覺得自己就是主宰,是家庭中的王者,而在他們眼裏女孩都是青銅,不值得一提。
父母的偏心大部分的結局都是孤獨終老,被偏心的那個覺得只有享福才是自己的歸屬,養老與自己無關,而被不重視的那個覺得既然你覺得他好,你就和他過去。
如果父母保持不偏心的狀態,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孩子,那麽才有可能成爲相親相愛一家人,所以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偏心。
- 正確的道德觀
每個人都對兒女的付出都是心甘情願的,但是自己的孩子真的給予同樣的回報了嗎?很多的孩子大多都是養兒方知父母恩,在年輕那會反而和父母比較生疏。
在平常的生活裏父母就應該教會自己的學會感恩,感恩每個幫助過自己的人,對社會要充滿積極向上的能量。
在讀書的時候要告訴他們學習知識的重要性,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加努力的應對自己的未來,也有能力在父母老去的時候進行養老。
而孩子和別人鬧矛盾時,不要一味的指責別人家的孩子,一個巴掌拍不響,要找出兩個人的原因。
- 身體力行
生活中我們家長可能都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學習正能量,但是一輪到自己身上,反而覺得自己處處有理。
作爲孩子他們最先接觸的就是家庭,所以他們看到的和聽到的不一樣,肯定會優先學習看到的。
所以如果父母在生活裏想要自己的孩子出色,那麽就得自己起到示範的作用,讓孩子看到的和聽到的是一樣的,自然孩子也會按照這個方向去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的美好。
種什麽因,得什麽果,想要自己的孩子優秀,那麽在他們沒有長歪之前就要進行訓練。大家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