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小北家規定,晚上十點前必須把作業寫完。然而這天晚上已經九點了,小北的作業才寫了不到一半,媽媽開始催他:“快點寫,別磨蹭了!”小北寫了一會兒後喊媽媽:“我想吃蘋果。”媽媽起身去洗了蘋果,遞給小北的時候說:“吃完後趕緊寫,要不然明天該起不來了。”
小北吃完蘋果後寫了5分鍾作業,又開始把玩手裏的橡皮,媽媽一開口催他,他說:“媽媽,我想上廁所了。”媽媽此時已經很不耐煩了:“趕緊去趕緊去!”
小北像得到了“特赦”一樣,跑著去上廁所了,然而在廁所遲遲不出來,媽媽終于忍不住發火了:“快出來寫作業,10點前寫不完作業你就出去站著!”小北從廁所出來,看到媽媽發怒的臉,吐了吐舌頭,終于開始埋頭寫作業……
最後十點半到了,小北終于將作業寫完了,媽媽看了看時鍾,感歎自己又不能按時睡覺了。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特別熟悉呢?你三番五次地喊孩子,孩子卻總是不聽話,直到你終于失去耐心,開始朝孩子發火,他才聽話。
我知道大部分父母其實並不想這樣做,他們並不想沖著孩子發火,但是,哪怕你再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但孩子就是不聽啊,他們非要看到你臉上有了怒氣之後,才肯乖乖就範。
真的是因爲“發火式教育”更有效嗎?
並不是的!這裏我們要談一個“底線問題”。
再來看看文章開頭的那個案例,一開始,小北寫作業磨蹭,先後提出了“吃蘋果”、“上廁所”的要求,然而媽媽都一一滿足了,我相信,如果不是媽媽失去耐心開始發火,小北這個晚上還能再提出十個類似的要求。
像小北的媽媽一樣,給孩子“立規則”是很多父母都會做的,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卻屢屢失敗,最後規則形同虛設,終極原因就是父母在執行規則的時候沒有守住自己的底線,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裏!
我舉個例子,如果孩子跟父母說:“媽媽,我要去跳樓!”父母一定不會答應他這個要求,不管是哄一哄,還是強行把他拖走,甚至是把他打暈扛走,父母也不會讓他真的去跳樓,因爲這是你的底線,你絕對不會去突破它。
但是,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很多父母卻往往不斷地在向孩子妥協,明明規定10點鍾要寫完作業,卻在孩子提出“吃蘋果”“上廁所”等要求時滿足他,讓自己的底線一退再退。
我們常說,過程決定結果,“十點鍾寫完作業”是一個結果,但如果父母不把控好過程,孩子是不可能完成這一結果的——畢竟,指望孩子高度自律幾乎是不可能的。
小北媽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監督小北寫作業的過程中,不斷縱容小北磨蹭的行爲,直到她終于發火,擺出“最後通牒”,孩子才意識到應該抓緊時間了。也就是說,在整個事件中,小北get到的媽媽的底線不是媽媽屢次催促快點寫,不是十點前必須寫完作業,而是“媽媽發火了”。
我們很多父母,和小北的媽媽一樣,明明給孩子定了規則,卻沒有嚴格地把控過程。而孩子是非常聰明的,他會不斷地試探父母的底線,不斷提出類似“吃蘋果”,“上廁所”的要求,看父母是否會滿足,如果父母滿足了一次,他們就會嘗試著再提出一個要求,直到父母終于意識到不能再縱容孩子了,終于發火了,他們才會停止“反抗”。
從兩歲開始,我給自家孩子定了一個規矩:九點前必須躺在床上睡覺。一開始,她總是嘗試著“再幹點別的”:“媽媽再講一個故事吧”,“媽媽我想再去玩一會兒”,但是每一次都被我拒絕了,哪怕她自己試圖從床上下去玩,我也不會發火,而是把她拖回到床上讓她躺著。
後來,她終于明白,她的反抗是沒有效果的,快到九點了,我讓她睡覺,她就會乖乖地去躺著,哪怕有時候我沒有提醒她,她也會說:“媽媽,九點了,我們睡覺去吧!”
你看,我制定了一個規則,然後堅決執行它,堅守我的底線,不給孩子任何“打折扣”、“試圖反抗”的機會,最終我不需要發火,孩子就遵守它了。
而我們很多父母之所以定了規則形同虛設,非要到自己發火孩子才聽,是因爲在制定了規則之後,孩子稍一反抗,父母就妥協了,因此孩子就認爲父母的底線是“允許我再玩一會兒”,“可以給我買這個玩具”,直到父母忍無可忍,亮出自己的底線——發火,孩子才明白再反抗就要挨揍了,所以才乖乖聽話。
所以,其實不是規則制定了沒有用,是父母沒有嚴格執行規則,也不是孩子非要等到父母發火才聽話,而是父母自己把底線設定在了“發火”這個點上。
如果你能堅守住“不讓孩子去跳樓”這個底線,那麽你其實同樣可以堅守住你定的其他任何一個規則的底線——而且並不需要你發火。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是否也要等到父母發火才肯聽話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