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文互聯網世界對新加坡總是不缺贊美的聲音,特別是對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對新加坡90%以上的自有住房率贊不絕口,並以此來批評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以此來聲討國內的高房價。
本文就來分析一下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的內涵,以及推演一下,這套住房制度能否複制到其他經濟體,尤其是我們國家可不可以實行。
2
新加坡概況
首先介紹下新加坡的概況。
新加坡是一個城邦國家,面積719.1平方公裏。
2019年人口數據(爲閱讀方便,四舍五入取整數):
總人口數量:570萬,
居民數量:402萬,其中新加坡公民350萬,永久居民52萬,
非居民數量:168萬
總人口=居民數量+非居民數量。居民數量=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非居民包括在新加坡工作、學習或居住但未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不包括遊客和短期遊客。我們現在記住人口的這幾個數字,對後面分析住房情況十分有用。
我們可能對新加坡人口和面積沒有特別直觀的概念,所以我們就和國內的行政區做一個對比。如果我們將北京的海澱區與朝陽區合在一起的話,除了GDP和人均GDP,很多數據是和新加坡很接近的,至少是在一個數量級上。
新加坡的面積人口指標和
北京海澱朝陽兩個區的和相近
3
新加坡人口與移民
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國家,2013年公布的《人口白皮書》指出,新加坡長期出生率低,人口老化問題惡化,人口萎縮將會危及國家經濟發展。爲保持人口增長與競爭力,白皮書建議:未來17年內增加30%人口,目標在2020年將國家人口從目前的531萬人增加至580萬到600萬之間,並于2030年達到650萬至690萬人。其間每年將輸入1.5萬至2.5萬名新公民 (New Citizens)、3萬名“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idents, PR),令外來人口比例在2030年增至近五成,本地人口則由目前62%降至55%。
按照現在的新加坡人口狀況,2020年這個目標肯定無法達成。截至2017年12月,新加坡就業總人數共計342萬多人,本地人占就業總人數的67.2%,外籍員工則占32.8%。換句話說,就是每三個在新加坡工作的勞動力就有一個是外國人。
在新加坡工作的外國人有三種准證:
EP,(Employment Pass),一般是針對高級管理,行政或者專業技術人才,月薪在至少3600新幣以上而發出的一種工作簽證。可以理解爲外國“金領”,要求高學曆,優秀學校,高薪水,高專業性,豐富工作經驗,從事高級技術和管理工作的人才。
SP,(Special Pass),特別准證,也叫技術准證,是發給具有特別技能或持有大專資曆的外籍人士的工作准證,可以理解爲外國“白領”。
WP,(Work Permit),勞務准證:是新加坡低等級的工作許可,發給外國勞工。現在的規定是工人的學曆達到中專或高中以上即可,可以理解爲外國“藍領”。
對于外國人在新加坡工作,有很多要求,包括對企業有配額,對申請人的薪金有要求。比如對申請SP的有薪金要求2019年月薪2300新幣或以上,2020上調到2400新幣。而雇傭外國人的企業還要交一筆稅。2019年人口簡報顯示,持有工作准證的人數大約爲69萬人。
持SP,EP准證者可以申請PR(永久居民)。但WP工人不可以申請PR。換句話說,新加坡只給“金領”和“白領”申請永久居民的機會,“藍領”工人,對不起,不可以!
而申請永久居民的條件比較“玄學”,沒有清晰的打分機制,也不是很透明。有的年代松,有的年代緊。2018年大約有2.2萬人成爲新加坡新公民,大約3.2萬人拿到永久居民身份。很多在新加坡工作生活了十年的中國人,屢屢申請永居,卻被屢屢拒絕。原因無可奉告。
我們是討論新加坡住房制度,爲何現在還在討論人口和移民呢?別急,往下看。
4
新加坡住房種類和購買要求
新加坡的住房比較複雜,在這裏只簡化說明。
新加坡住房狀況
要討論新加坡的住房,就必須了解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簡稱:HDB)
這是一個新加坡國家發展部下的法定機構,負責建造組屋。1964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鼓勵人民擁有自己的組屋。到1970年,超過50%人口住進了組屋。于2018年,超過90%新加坡家庭擁有自己的組屋 。
簡單說,新加坡的住房分爲兩個大類:一類是新加坡建屋發展局統一建造的住房,就是組屋,是有政府補貼的住房。另一類就是公開市場的私人住宅。
一,組屋
首先明確,組屋是賣給居民的,極少部分是出租給低收入者的,並不是“福利分房”無償使用 。
居民要符合國籍、年齡、收入、財産等條件才可購買組屋,全國70%左右的居民均有資格購買。
要購買組屋,首先必須滿足以下5項硬性條件:
在全世界範圍內,不能擁有其他房屋;
必須得有新加坡身份,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三年後);
每個人有兩次機會購買全新的“組屋”;
可以和家人一起購買。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兒子女兒老公老婆,只要是個組合就可以購買;
如果堅持單身,那35歲以後也可以買,不過是小戶型的二房租屋(一室一廳);
全新組屋只有新加坡公民有權購買,永久居民只能購買再售(二手)組屋。
已銷售的組屋符合一定條件之後可以轉售,也只能出售給複合組屋購買資格的人。轉售組屋的價格由買賣雙方協商確定,通常高于同等條件下新組屋的價格。
而對于購房者來說,特別是永久居民,需要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兩個個結婚了的永久居民;
兩個將要結婚的永久居民;
工作的母親和讀書的孩子;
未婚的永久居民和兄弟姐妹。
一個家庭只能擁有一套組屋,如果要再購買新房子,舊組屋必須退出來。
二,私人住宅
私人公寓,外國人也可以購買;
私人有地住宅,只能新加坡公民購買。外國人可以在聖淘沙購買。
三,EC(Executive Condominium),即執行共管公寓,
是新加坡政府推出的一種介于組屋與公寓之間的物業品種,旨在幫助處于夾心層的新加坡人以低于市場價(市場價的70-80%)的價格擁有公寓。EC在自住5年之後可以賣給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10年後可以賣給外國人。
5
新加坡房子的其他
價格漲不漲?
有調查顯示,過去10年,新加坡再售(二手)組屋平均上漲30%,而漲幅最大的便是中央區,達到113%。金文泰和紅山地區。漲幅爲56%與55%。
價格貴不貴?
組屋 :30萬新幣~60多萬新幣(人民幣150萬~300多萬)
公寓:最低的1房入門價格60萬新幣(300萬人民幣)起,2房80~120萬新幣(400萬~600萬人民幣),3房價格110~150萬新幣(550萬~750萬人民幣);
高檔住宅區公寓。例如烏節路的高檔公寓1房150-190萬(750~950萬人民幣),2房200-400萬(1000萬~2000萬人民幣),3房的價格350-700萬新元(1750萬~3500萬人民幣)。公寓的1房就是1室1廳,2房即2室1廳。
私人住宅:排屋:100萬到200多萬不等(折合人民幣500萬到1000萬),洋房:150萬到2000多萬不等(折合人民幣750萬到1億)
新加坡有沒有房地産業?
新加坡是有房地産業的,而且很發達。比如我們中國人很熟悉的凱德mall,來福士廣場,雅詩閣公寓都是新加坡上市公司凱德集團旗下品牌和公司。凱德集團在中國和亞洲很多國家都有投資,是亞洲最大規模的房地産開發公司之一。
6
精巧的制度設計
對于新加坡,很多國人是抱有好感的,雖然也不乏批評的聲音。但不可否認,一個周邊環境複雜險惡的蕞爾小國,在李光耀的帶領下,短短幾十年新加坡成爲一個政府廉潔高效、民衆生活富裕、基礎設施現代化、法制健全嚴苛,經濟開放活躍,富有競爭力、治安良好、外交軍事都可圈可點的現代化富裕國家。
但這背後的深層次因素卻很少人談論,那就是新加坡是一台在由精英階層精巧設計的制度下運行的精密機器。
我用了三個“精”自來描述新加坡,精英,精巧,精密。
到底有多精巧精密呢,我們僅僅就住房制度來分析。
比如新加坡的組屋就有很多細節入微的規定:
屋契年限問題:新加坡大部分組屋屋契的年限是99年,這和我們國家的80年土地使用權非常類似。那麽早在六七十年代建成的組屋已接近五十年了,那麽到了99年的房子怎麽辦?
新加坡政府一直都在解釋大部分的組屋在屋契滿了之後,會歸還給建屋局發展局,土地歸還政府。只有位于土地尚未被充分利用地段的組屋,才會獲選納入政府的組屋重建計劃。
種族比例政策:1989年3月新加坡政府推出組屋種族比例政策,政策規定居住在組屋的各種族比率,以促進種族和諧和凝聚力。屋主在買賣房屋時必須遵循這個比率。
新加坡華族,馬來族和印度族加其他的比例爲74:14:12,但爲加強靈活性,建屋發展局分別爲組屋區和每座組屋設頂限,這兩個頂限普遍高于全國人口比例。比如華族在組屋區的頂限是84%,而每座組屋的頂限爲87%;
如果有一個華人看好了一個地方的再售組屋,但這個組屋的華族比例已達到上限,那麽對不起,你不能買!
這個制度的設計目的就是防止,杜絕形成馬來族和印度族的聚居區;
組屋不可以短租,規定出租至少6個月以上,所以別想做短租,民宿,Airbnb都不可以;
還有一些組屋不具備燒飯條件;新加坡人很少在家做飯,都是在外面的食閣吃。因爲很多房子根本沒有安裝排油煙機的管道。也禁止將做飯的油煙直接排到室外。新加坡的抽油煙機都是內循環過濾的。有人說這個是爲了環保,爲了清潔空氣。其實深層的原因是減少族群矛盾。
因爲組屋是有族群比例的,所以一個華族家隔壁可能住著一家馬來人,樓上可能住著一家印度人。那麽如果一個家庭在家煎炒烹炸,又涮又烤,那麽油煙和食物的氣味就會沿著排煙管道泄露到左鄰右舍的家裏。因爲族群間宗教習慣的不同,這不是會引發鄰裏矛盾和糾紛嗎?
組屋不允許養貓和大型犬。嗯,爲什麽呢?因爲可能會嚇到別人呗。
精致不精致?精巧不精巧?精密不精密?精密的還在後邊。
7
新加坡住房制度分析
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乍看起來很美, 但其實仔細分析起來,就會發現其中的玄機。
新加坡有91%的人有自有住房,這其中又有20%的人是比較富裕的人群,住在私人公寓或者別墅之中,這部分是完全商品化的,相當于中國的純商品房,價格隨行就市。另80%的人住在建屋局的組屋中。2018年的數據,新加坡共計各類房屋132萬5300套,78.7%是政府組屋,即大約爲104萬套。平均每套房子的人數爲3.24人,包括傭人。如果以公民和永久居民合計400萬人的話,大約有360萬人有自有住房,其中的80%即288萬人住在組屋中。1965年新加坡建國的時候只有不到200萬人。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成立于1960年代初,也就是說,新加坡政府用了50多年的時間,建了100多萬套組屋,解決了不到300萬人的住房問題。
新加坡經濟嚴重依賴外國勞動力,根據2019年新加坡人口簡報,有133萬外籍勞工(包括EP,SP,WP和女傭)在新加坡工作,其中WP59萬人,幫傭25萬人。這些外籍勞工在新加坡被叫作“客工”。大都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也有很多來自中國大陸。多從事建築,制造業,維修,司機,海事,服務業等工作。薪水很低,大約月薪在1000多新加坡元(人民幣5000多元),還要交給勞務中介一筆費用。
占新加坡整個勞動力的三分之一的外來勞動力只有一小部分(部分EP和SP)可以申請成爲新加坡永久居民,而WP爲經濟建設貢獻了勞動力,但不可以申請永久居民,無法享受新加坡的福利,自然也不能購買新加坡的組屋。
在新加坡從事髒累險工作的客工
層層歧視,鼓勵入籍:在新加坡住房和福利安排中,存在一條歧視鏈,歧視鏈頂端的是新加坡公民,比如新建組屋只有公民才可以購買,位于第二級的是PR(永久居民),可以購買再售組屋。位于第三級的是外籍勞工中的EP和SP,雖然不可以購買組屋,但有資格申請永久居民,算是保留了一絲將來購買組屋的希望;位于第四級的是外籍勞工中的WP,沒有任何可能購買組屋,只是出賣廉價勞動力而已。
那麽每年有多少人成爲新公民和永久居民呢?2019年有22550人成爲新公民,PR(永久居民)批准了32710人。也就是說在168萬非居民人口中,每年只有大約3.27%成爲新加坡居民。
而公民和永久居民的福利,包括購買組屋,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差距也在近幾年被越拉越大。其中原因並不複雜。永久居民已經被新加坡政府篩選過,將其福利和公民拉大就是鼓勵促使這些人趕快放棄本國護照入籍新加坡。
新加坡房産制度的本質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在其所著的《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 新加坡的故事(1965~2000)》中寫到:“我想要一個居者有其屋的社會。我深信擁有自己的房子是讓新加坡人民在這個新生國家紮根的重要基石。”這種認知將新加坡住房制度引向以政府建設,以購買爲主的道路。
新加坡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建國的時候,面臨的一個極大的挑戰,就是新加坡作爲一個新生的國家是沒有根基和凝聚力的。新加坡的族群,不管是華人,馬來人,還是印度人,都是有自己的祖國的。而且即使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這個區分體系也是新加坡整合的,比如所謂華人也是來自廣東,閩南,潮汕不同地方,說著不同方言。如果不能振興經濟保證秩序,那麽這些人都有可能遠離這塊國土,或者回到故鄉,或者在世界各地漂泊。那麽新加坡很可能就會被鄰國吞並。
現代國家體系形成于1846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一般來說,現代國家的凝聚力有,價值觀,宗教信仰,語言文化,曆史傳統,民族種族,君主王權等等。但這一切新加坡都不具備。李光耀如何將新加坡人凝聚起來呢?答案是命運!國家就是“命運共同體”。
孟子曰:“民之爲道也,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所謂恒産用現代語言解釋就是産權。要讓新加坡人和新加坡有共同的命運就要讓新加坡人擁有這個國家的“産權”。那爲什麽讓新加坡人選擇擁有住房而不是新加坡公司的股份呢?這就是李光耀和新加坡奉行的“精英主義”治國路線。公司如何經營,産業如何發展,國家如何治理,外交軍事如何運作,都是精英的事情,百姓跟著精英走就可以了,所以公司就不要入股了,給大家補貼買房子,然後大家齊心協力將新加坡建設好。
于是新加坡開創性地用房子將“新加坡人”凝聚到一起。到1970年,超過50%人口住進了組屋。到2019年住在這個比例爲將近80%。
所以,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DB)組屋制度的本質就是就是用政府的補貼讓民衆買房,並通過這套房子把公民的財産權和新加坡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到一起。
李光耀和新加坡都成功了,新加坡僅僅用了三十年就邁入發達國家行列。
直到今天,這套精密的體制依然在精確地運轉,其運行邏輯爲:
如果想購買有政府補貼的HBO組屋,你必須是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且需要滿足婚姻,年齡,財産,收入水平的標准,必須名下無房;
要想獲得新加坡公民資格,先申請永久居民;
要申請永久居民,或者投資新加坡,或者在新加坡工作;就是要爲新加坡經濟發展做貢獻;
外國人來新加坡工作,低端工作(WP)是不能申請永久居民的,中高端工作(EP和SP)才有資格申請永久居民;
即使是中高端精英,我們國家也只能要一部分,什麽標准?你猜!歡迎你來試試。
怎麽樣?這套系統精密不精密?精制不精致?精巧不精巧?精英不精英?
8
把新加坡住房制度引進中國推演
那麽現在我們就面臨一個問題,我們可以不可以將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引進到中國?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就面積和人口來說,新加坡與北京的海澱區和朝陽區的和很接近,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做個推演。
以下文字完全是虛構,僅僅是就住房問題作爲一個推演,不涉及住房問題以外的任何事項,請大家不必做過多聯想:
將海澱區和朝陽區合並成立一個試驗區,名爲“海陽試驗區”。海陽試驗區面積900平方公裏,戶籍人口450萬,外來常住人口300萬。GDP爲1800億美元。
人口管理制度:海陽試驗區歡迎全國全世界人才,設立“工作居住證”制度,工作居住證分爲“金證”,“白證”和“藍證”。
“金證”,在海陽區注冊的企事業單位聘用,並實際在海陽區工作的,年薪50萬元以上的員工可以申請。
“白證”在海陽區注冊的企事業單位聘用,並實際在海陽區工作的,年薪24萬元以上的員工。985/211或者同級別國內外大學本科畢業,年齡35周歲以下可以申請。
“藍證”在海陽區注冊的企事業單位聘用,並實際在海陽區工作的,月薪5000元以上的員工。中等專業學校或同等學力畢業。年齡在50歲以下可以申請。
配額,爲保護海陽區戶籍人口就業,按照不同行業,企業聘用“白證”和“籃證”員工需滿足配額限制,比如申請“白證”的企業需保證本地戶籍員工在30%-50%;申請“籃證”的企業需保證本地戶籍員工在15%-30%。
持有工作居住證的人士在被雇傭單位解聘後必須重新申請,在獲得新的聘用合同之前設置“緩沖期”,“金證”爲60天,“白證”爲30天,“籃證”爲7天。超過緩沖期必須離開海陽區。
藍印戶口:獲得工作居住證“金證”三年,“白證”五年的人士並在海陽區實際居住24個月和40個月以上的人士可以申請海陽區“藍印戶口”。“籃證”人士不可以申請。
藍印戶口有效期爲五年,滿五年時需再次申請。擁有藍印戶口滿三年可以申請轉爲正式戶口。
住房政策:
海陽區住房分爲兩類,一類是市場化的商品房,土地使用權爲70年,任何人都可以購買,但貸款政策傾向支持海陽區戶籍(包括藍印戶籍)。另一類爲安居房。
安居房是爲滿足海陽區人民人人有房住的願望開發的政策性住房。其特點爲:
安居房價格僅爲商品房的50%左右;
安居房土地使用權爲70年,從銷售入住之日算起,到期後房屋歸還政府;
新建安居房只出售給海陽區戶籍人口,藍印戶口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購買二手安居房;
安居房以家庭爲單位購買,夫妻雙方都爲海陽區戶籍,或者一方爲藍印戶籍的可以購買新建安居房,夫妻雙方都持藍印戶籍的只能購買二手安居房;單身戶籍人士需年滿35周歲可以申請安居房;
申請安居房的人士需在全世界各地均沒有産權住房。申請購買安居房後的12個月之內必須將名下房屋售出,否則沒收已購安居房;
安居房需在購買5年後才可以進入二手房市場出售,且每人只有兩次購買新建安居房的資格;
安居房不可以出租;
安居房業主在購買商品房時,必須將安居房售出;
……
9
把新加坡住房制度搬到中國可行嗎?
我們通過上一節的“腦洞大開”,將新加坡的住房制度複制到中國的一個虛擬的行政區,海陽試驗區,這還僅僅是一個城市,那麽能不能將新加坡的住房制度照搬到中國呢?
答案是“不能!”無論是在一個城市,一個“試驗區”,還是在全國,都絕赴不可能實現。
其實我們國家的住房制度是學習過新加坡的經驗的,失敗我不敢說,但遠說不上成功,比如住房公積金制度,經濟適用房制度,共有産權房制度,限競房制度,都多多少少有新加坡經驗的影子。
那麽爲什麽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不可能照搬到我們國家呢?根本源于中國和新加坡國情的巨大差異:
小國與大國結構完全不同,不能簡單放大複制。新加坡只是一個城邦國家,城市即國家,國家即城市。新加坡建國時200萬人,現在570萬人,也僅僅是中國一個中等城市的規模。新加坡可以嚴格控制入籍人口,移民數量,工作簽證,買房資格以及組屋的供給。但中國13億人是自由流動的。
結構矛盾:當說起新加坡人自由住房率超過90%,很多國人是羨慕的。但忽視了另一個問題,中國的自由住房率也很高。
根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的調查,2017年,中國家庭住房擁有率(擁有住房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例)爲92.8%,其中城鎮家庭住房擁有率爲90.2%,農村家庭住房擁有率爲97.2%。其實在2012年版的報告中中國住房自有率就達到了89.68%,並引發了巨大爭議。我們抛去爭議不談,即使中國和新加坡的住房自有率都爲90%。請問二者一樣嗎?
答案是絕對不一樣!
原因很簡單,一個新加坡公民在新加坡擁有自己的住房,他在新加坡任何一個地方工作購物都是方便的。可以中國一個湖南戶籍的大學生,在長沙有150平方米住宅,但他畢業後要去深圳發展,他能背著這套房子去深圳嗎?一個蘇南農村有自建小樓的青年,要去上海工作,他能每天開車四個小時上下班嗎?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住房的短缺是結構性的。這種結構性短缺將永遠存在下去!
人口數量和流動
我們前邊分析過,新加坡只要“精英”成爲新加坡永久居民和公民,低端勞工依靠外勞輸入,但外勞不能入籍,不能買組屋。但這在中國行得通嗎?中國可以引進數千萬外國勞工嗎?中國低技能工作是不是也要中國人自己來幹呢?
中國有近14億人口,城鎮居民有至少7億人口,是新加坡的數百倍,而這些人口的流動並無法預測。比如2008年前後幾年,北京因爲奧運會的利好和互聯網産業的興起,大量外來人口湧入,推高了北京房價。又比如十年多之前,深圳還沒有成爲新一線城市的時候,人口和房價都不高,但2015年前後,隨著産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外來人口集聚膨脹,也引來的買房的資金,房價迅速攀升。而原本房價比較佛系的重慶,因爲經濟和網絡知名度的提升,引來大量外來買家,將房價推高。在中國這樣一個體量巨大,人口衆多的單一經濟體,人口和資金的流動是無法限制的,更無法預測。這必然造成房價波動,這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
城市化進程與人口遷徙
四十年來,伴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人口也逐步擺脫計劃經濟時代戶口的羁絆,較爲自由地在國內流動,人們從鄉村流向城市,從內地流向沿海,從西部流向東部,從縣城流向省會,從三線城市流向一二線城市,這就是城市化。這中城市化帶來的人口大流動,大遷徙是新加坡這樣的城邦國家不可能發生的。
那些吐槽痛批京滬深房價高的人本身並非是無房戶,他們很可能在國內的其他城市有住房,而僅僅是在京滬深買不起房的人。比如我微信上一個好友在一個距離深圳僅僅120公裏的城市有兩套房,卻依然批評我關于深圳住房只能“價高者得”的解決方法,認爲深圳住房不能“貴族化”,要讓來深圳的青年人有買得起房的希望。
那麽我們就看看剛來新加坡打工的大學生有買得起房的希望嗎?即使是新加坡公民,如果不結婚,也要35周歲才可以購買政府組屋,且單身只能購買二房組屋,即一室一廳。而如果是外國人在新加坡工作,最最順利也要三五年後申請永居,拿到永居後三年才可以購買組屋,且必須要結婚,結婚對象也必須是永居或者公民,且必須個人名下在全世界各地都沒有住房。
很多國人裝外賓,抱怨“來了就是深圳人,卻買不起深圳的房。”請問那些來自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緬甸,中國大陸在新加坡打工的外勞女傭,新加坡什麽時候承諾他們“來了就是新加坡人了?”
來看看新加坡外勞的住宿情況:
實際上中國的一線城市雖然嚴格限購限貸,但比新加坡友好多了。深圳落戶門檻並不高。即使京滬落戶較難,但對購買商品房還是很友好的,不問學曆,不問收入,只要連續社保五年就可以買房。畢竟大家都是中國人呀!但深圳再寬松,京滬再友好,怎麽可能讓全國各地的人都能輕松購房。而京滬深等大城市的房價難道不是這些“外來人口”助力推高的嗎?
經濟富裕程度
新加坡按照全體人口計算的人均GDP爲6.46萬美元,而如果只按照其公民和永久居民計算的話,其人均GDP將達到9萬美元以上。而中國的人均GDP大約爲9000美元。二者差距巨大。
所以新加坡政府財政收入較高,才有錢給予建屋局的組屋以補貼。而新加坡勝在政府財政收入較高,以2014年數據爲例,政府財政收入約608億新元,同年建屋局淨虧損約20億新元,占比僅3.3%。
而以中國的人口和自熱資源禀賦,很難達到這樣的人均財富水平。
限于篇幅,就暫時分析這麽多吧!
10
結語
國人不管是媒體人還是“房奴”都極力追捧稱贊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不過是借“新加坡之虎牌啤酒,澆胸中買不起之塊壘”
“居者有其屋”看起來很美妙,不過你先別忙著喝彩!關鍵問題在于,你是那個“居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