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上晚了一點點,但是,終于,我的新加坡vlog、照片和文字沒有繼續拖延下去。雖然工作量實在有點大,但依靠上天的體恤,讓我在剪輯視頻的時候,眼睜睜看著移動硬盤裏突然消失了一個文件夾的視頻原檔(第一天稍晚的視頻和第二天一整天在聖淘沙、牛車水、小印度的視頻全部不見),最終實現了上周立下的flag——這周一定會拼了命把它處理完成。
如果還能有時間,我可能會做得更好一些——拍太少,剪太少,經驗太少(我有在考慮要不要每周都剪一個小小的生活vlog,不然總是會書到用時方恨少),但如果還能有時間,也很可能會一直拖延下去。既然給了自己deadline,時間到了,就交卷吧。想要的進步,下一次下下次還有機會,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我不是攻略型的旅行者,很多打卡地我也沒去,vlog(第二天去聖淘沙,華人街牛車水,小印度的視頻完全消失了)和文末的照片詳盡地記錄了我腳程裏的新加坡,文字裏,我想來寫寫我內心感受到的新加坡,和這次旅行帶來的意外收獲。
照片在文末~
“新”加坡
第一眼的新加坡是“新”的。它真的很新,樟宜機場每幾年就會花費巨資翻新一次,它連續六年蟬聯全球最佳機場。
接下來的三天,各種超現代的建築、創意吸精的打卡地一一劃過眼裏,流光溢彩,讓我流連其中。
以前我會更習慣回頭,去有年代的、曆史感的、厚重的城市旅行,好像旅行,就應該要去那種原始、鮮少被踏足的、帶著千年風霜之地,一邊享受著現時代的便捷,一邊對當下身邊日新月異的生活自嘲——城市似乎只會一直拆一直要最高最新最奇葩最人工痕迹的建築風景。
往前看,是以前的我從來不曾思考的事。
它的確是嶄新的,與周邊可能還有些格格不入,或者新得不入你心,但它的出現和存在也是這個時代有力的代表,它也會在時間的逝去中,抹上曆史感,甚至成爲時間之流中的永恒。
埃菲爾鐵塔當時新建時,也有數百名知名人士聯名抗議,甚至被稱爲“醜陋的柱子”。但百年過去,它成爲法國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成爲世界最知名的建築。
記得Discovery有一個系列紀錄片《建築奇觀》,每一棟建築都有它的故事和設計的原理,造型奇異或有著俯瞰世界高度的更是如此。如果想要了解,只一個埃菲爾鐵塔的維基百科,圍繞它的誕生、設計、施工和建成後的故事,就得花費上不少的心思和時間—它爲何誕生,爲何取址這裏,爲什麽要用這樣的設計,又用了什麽特別的技術…
從金字塔到長城,從巴黎聖母院到紫禁城,它們無一不是從當下的嶄新,慢慢走向曆史。
對當下時代的風景,我的眼光變得豐富了一些。
多元文化的大同
新加坡建國 50 周年時有一首主題曲,叫"One people, one nation, one Singapore",在內心裏,除了許美靜,這大概就是最能代表新加坡的歌曲了。
新加坡副總理Tharman曾在一個訪談裏說“We were not a nation that was meant to be.”。這裏聚居著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亞混血,泰國人,印尼人,菲律賓人;英語,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幾乎整個亞洲文化都凝聚和濃縮在這一塊小小的土地上。
多年前讓我接觸到新加坡的第一部電影《小孩不笨》,讓我對這裏竟然能誕生出自己獨特的語言"Singlish"——混了英語、潮州話、泰米爾語、福建話、廣東話、普通話和馬來語,吃驚不已。當我真正踏上新加坡的土地,我對在這裏有那麽多看起來對立,卻能無比融合的多元文化,感到震驚。
它並不像在美國這樣的大熔爐裏,各種族各自過活,而是實實在在地在文化、習慣和日常生活中,體現出各種種族融合才會發生的産物——像他們的語言"Singlish",隨處可見的多語言標示,他們的節日囊括了華人、印度人、馬來人等的各種節日……這種文化的豐富性和開放性,深深地打動了我。
當然,這樣的融合是因爲新加坡政府實行強制的種族融合政策,比如它會規定社區中華人、印度人、馬來人等的比例,細化到每一棟公寓都有種族的居住比例。
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就在你的身邊發生,沒有人可以只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裏,對別人視而不見,這就像環遊世界,去實際接觸和不同的文化産生碰撞,能對人的生活、眼界和思維産生啓發一樣,無形卻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人。
而這,甚至讓我感受到那麽一絲絲世界大同的可能。
被選擇的人生
新加坡的網紅打卡地密集,在小小的新加坡國土上,幾乎遍地都有專爲吸引遊客打造的旅行打卡地——光動物園就有三座,不同的主題,從白天到晚上,可以一整天的叢林探險。更別說環球影城,全世界最大的水族館,天空樹,金沙酒店的無邊際泳池和觀景台,博物館,藝術館……無一不是開闊、幹淨、舒適、創意力十足,這是它想展現給我們看的新加坡。
當我跳出旅行路線,來到他們的CBD,也感受到和在香港中環一樣被聳入雲霄的巨型玻璃建築切割的壓迫感。
在新加坡生活,無疑壓力是巨大的,這裏生活水平異常的高,所有人都很拚命,連老人家也不例外。有人說這裏“好像十倍壓力的上海濃縮在這裏”,但所幸的是,我們還能“逃離北上廣”,雖然這可能只是個僞命題,聽上去至少我們還有退路,但在新加坡,似乎無處可逃。
我穿著snoopy的T-shirt,和把穿舊的牛仔長褲剪成的牛仔短褲,舒適的運動鞋,坐在被高樓包圍的小小街心花園綠地邊,看著她們踩著8cm高跟鞋,穿著包臀裙,旁若無物地走過我的面前,就像看著曾經的自己穿過時間的風,出現在我的眼前。
究竟在大城市精致的生活,還是在鄉下活得粗糙一些,人生更值得?
旅行是個棱鏡
上車走人,一直是我內心對理想生活的最佳定義——能在家與出行狀態之間任意切換,保持開放的心,有遠方隨時可以去,有家任何時候可以回,在哪裏都能安心生活。
06年生活需要我們作出重大決定時,我們去走了絲路;09年從安穩人生中出逃時,我們去環了中國一圈;2012末日年,去雨崩徒步……一次漫長的出行,會帶來接下來一段異常安穩的生活,似乎旅行真的會使疑惑得以解答,給人生帶來轉機。
可是,旅行本身並不提供答案,它只是一段路程。它能給的只是一個讓你找尋到答案的契機——它會投射你的心境,你的想法,它帶你跳出你的困擾、小圈圈,或是熟知並習以爲常的生活圈,帶你看到,聽到,見到,感知到不同尋常的一切。
如果說旅行讓你感悟出什麽,那只是對你的當下和現有腦回路裏思考所産生的折射而已。
一個在自己事業進退維谷的人,一個帶著孩子出門的人,和一個正在不得不做退休計劃的人,去到同一個城市,看到同一片風景,心中所滿溢的思緒和感受到的風情會完全不同。
當我開始習慣上路,不管什麽年紀,無論這個地點是新鮮還是陳舊,每次出行,都可能成就一部分新的自己,而當更新過的自己回到原本的生活,原本的城市和生活在現在自己的眼中也有了不同的模樣。
“到頭來,你會發現,去過哪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感知到什麽,小區樓下花園裏的夾竹桃若能讓我思考,也勝過印度廟裏的一百只猴子。“
意外的收獲
很久沒有拿起相機,因爲手機一直在身邊,隨手一拿,不用3個動作,一瞬間就被快速的定格,連快門聲都省略了。原本以爲生活記錄就是要快狠准,但手機裏的照片越來越多,卻覺得好像什麽都沒有拍到,因爲快速,也省略了思考,不知道自己究竟想拍什麽,應該拍什麽。
這次去新加坡,我帶上了塵封很久很久的相機。雖然這台相機對焦有點慢,但自己卻在一次又一次按下快門的過程裏,竟慢慢找回了那時日複一日在上海掃街時內心那種對攝影的悸動,似乎也找到了我真正想要拍的——我喜歡有人出現在畫面裏,我喜歡一瞥而過的生活細節,而那些筆直的街道、恢弘的場景、幹淨無人的畫面,是我如何努力好像都抓不到的靈魂。
會再好好的帶著相機在身邊,街頭才是最活生生的舞台劇。
——
這一期的“三匹怪物兒”的聊天主題也是關于旅行。剛好滿滿剛去日本回來,我也剛去了新加坡,小魚則更是因爲工作關系,去過伊朗、印尼等少有人旅行的地方,假日閑來無事時,來聽聽我們眼中的日本、新加坡、還有那些關于旅行的偏見和視野吧。
國慶長假,大部分人應該也在旅行中吧,你們去了哪裏?旅行給了你們什麽新的收獲嗎?歡迎留言給我,探討關于旅行的一切。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