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足S.E.A.海洋館,爲奧妙多姿的海中奇境所震撼著迷。海洋館設有多達50個生態區,彙集了來自超過1,000個物種的100,000多只海洋生物。立即就來發掘這藍色王國的無限奇觀吧!
護士鲨魚
這些夜行,馴服和行動緩慢的鲨魚當然不是食人者。它們主要飼餵底棲動物,如多刺龍蝦,蝦,螃蟹,海膽,鱿魚,章魚和魚,如m魚和黃貂魚。他們用較小的嘴和較大的喉嚨高速吸食食物。
它們通常可以在40人以內的團體中找到,在白天非常靠近,甚至相互堆放在一起。在鼻孔下方的下巴上有一種稱爲’barbels’的薄而肉質的胡須狀器官,它感覺到觸感和味道,它們幫助鲨魚找到潛在的食物。
錘頭鲨
想知道“眼睛長在腦後”是什麽感覺?不妨問一下錘頭鲨吧!顧名思義,錘頭鲨的頭部寬而厚,呈雙頭錘狀。其怪異的頭型有利于捕食。雙眼分列于頭部兩側使錘頭鲨具有360°全方位視野。
分布在錘頭鲨腦袋各處的特殊感覺器官被稱爲“勞倫氏壺腹”,能夠幫助它們掃視海底,准確地發現埋在沙子裏的獵物。這個感覺器官仿佛是錘頭鲨體內的全球定位系統,有助于它們探測微弱的電流刺激,從而在水中自由遨遊。
巨型海鳗
這些蛇形動物喜歡躲藏在裂縫裏,只會偶爾探出小巧的腦袋,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黏滑的粘液覆蓋了它們的全身,以保護其皮膚不被粗糙的表面劃破。白天的大部分時間,海鳗都躲藏在裂縫裏,只會偶爾探出它們的腦袋。除了藏匿于裂縫裏猝不及防地捕捉獵物,它們也會離開安全的巢穴,積極主動地搜尋獵物。
海鳗是肉食性動物,主要以魚類爲生,有時也會追捕大型獵物(甚至將它們整個吞下!).這些龐然大物的下颌內部長有另一組下颌,即咽颌。第一組下颌負責撕咬和捕捉獵物,第二組則會彈出,以便將獵物拖進海鳗的喉嚨裏。簡直天衣無縫!
箭毒蛙
有毒的兩棲動物通常有著鮮豔的色彩或引人注目的花紋,毒箭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們的皮膚分泌物有毒,身上鮮豔的色彩就是向外界發出的警告。毒箭蛙的長度只有1.5至6厘米,毒素可來源于它們的“食物”,如毒螞蟻,白蟻甚至蜘蛛。
小醜魚
這些活躍的小魚利用帶刺海葵的觸手叢安心地築巢。小醜魚身體表面的粘液層厚度是其他魚類的三四倍,可保護它們不受毒刺的影響而安全自在地生活于其間。小醜魚與海葵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系。海葵的保護對小醜魚而言非常重要:其毒刺能夠使小醜魚免受其它大魚的攻擊。
一方面,海葵爲小醜魚提供了安全穩定的棲身之所;另一方面,小醜魚也可爲海葵除去壞死組織和寄生蟲、提供富含營養的殘渣以及阻止鲽魚等掠食性魚類的靠近。正如俗話所說,“團結朋友,更要團結‘海葵’。”有趣的是,雌性小醜魚都是由雄性小醜魚轉變而來!
礁蝠鲼
這些溫和的龐然大物絕對稱得上是一種充滿魅力的奇妙生物。作爲鲨魚和鳐魚的近親,它們分布在全世界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在強有力的翼狀胸鳍的助力下,它們在海中自由滑翔,四處搜尋食物。
蝠鲼雖然是最龐大的海洋生物之一,卻幾乎僅依靠海底世界中最微小的動物爲生。軀體龐大,卻以最微小的海洋動物——浮遊生物爲生,這是發生在蝠鲼身上的有趣現象之一。同樣有趣的是,每只蝠鲼腹部上的斑點圖案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這些圖案可用于識別不同的蝠鲼。
刺水母
這些無脊椎肉食性動物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水域,以各種生物爲生,如小鲦魚、鳀魚卵、蠕蟲、蚊子幼蟲以及其他水母。刺水母拖曳著長長的觸須在水中遨遊,同時隨著海流緩緩漂移。
一旦觸須碰到獵物,刺細胞就會射出帶毒的小魚叉,用以麻痹獵物。而後獵物會被送進口腕,最後在嘴巴裏被慢慢消化。一旦獵物被轉移,觸須便會再次伸展,重新成爲捕捉下一個獵物的釣魚線。據觀察,幼蟹等動物會把刺水母當作交通工具,將自己附在這些水母的身體上,直到抵達海岸爲止。
北太平洋巨型章魚
這種高貴、聰明又有點鬼祟的動物是鼻涕蟲和蝸牛的近親。它們身體柔軟,而喙部強勁有力,形似鹦鹉,可輕松將獵物撕裂。這種章魚被認爲是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之一。盡管智力是一個難以限定的範疇(哪怕是對于人類而言),我們清楚確認的是這種章魚學習能力極強,並懂得保存已知信息以備不時之需。
據悉,它們一次又一次地鑽進漁民的蟹籠裏,飽餐一頓後還能輕松地全身而退!在目前已知的所有無脊椎動物中,它們大腦與體型的比值是最大的。除了複雜的中樞神經系統,它們還擁有貫穿每只臂膀的中心位置的神經索。北太平洋巨型章魚通常生活在便于藏匿及築巢的岩石和礁石之中。它們是最大的章魚,平均最多能活4 年。
印度太平洋樽鼻海豚
印度太平洋樽鼻海豚與一般的樽鼻海豚關系密切,但是體型相對小巧消瘦,喙部也更加細長。這些極爲聰慧的群居動物生活在小群體裏,喜歡與其他海豚或生活在水裏的其他生物一起玩耍。每只海豚的背部都長有獨一無二的鳍,就像人類的指紋,可用于識別不同的海豚。
每只海豚的聲音也是獨一無二的,它們通過發出不同的聲音來辨認及呼喚彼此。由于水底的能見度有限,因此海豚擁有極其靈敏的聽覺,其聽力比人類高出十倍。有趣的是,海豚只能分辨藍、綠、白、黑四種顔色。幸好在它們的棲息地裏,這些也是最重要的顔色。
伊氏石斑魚
身長2.5米,重400公斤?沒錯!巨大的伊氏石斑魚或許僅次于鯨。這種鹹水魚自豪地用它的體態告訴你,它幾乎和哈雷摩托車一樣重。
它張開大口,顫抖身體,阻止不速之客進入洞穴、沉船和壁架。它的皮膚可以變明變暗,以躲避大梭子魚之類的食肉動物。海洋生物學家認爲,由于過度捕撈,伊氏石斑魚生長速度緩慢,加之棲息地喪失而面臨瀕危。
海馬
海馬的獨特之處不僅僅在于它們與衆不同的馬狀外形。與其他大多數魚類不同,海馬恪守一夫一妻制,即所謂的擇一配偶而終老。更罕見的是,雄性海馬有育兒囊,卵産于其內直至孵出成形的小海馬。這些口中無齒、腹中無胃的魚類必須不斷攝食,才能維持生命。它們那適宜抓握的尾部能夠緊緊勾勒住其他物體,以使自己不被激流和海浪沖走。
海馬的遊泳姿勢十分優美,魚體直立水中,背鳍和胸鳍高頻率地作波狀擺動(每秒鍾35 次)。海馬的視力很好,長在頭部兩側的眼睛能夠獨立轉動。這意味著兩只眼睛可以分別向前後看!由于海馬主要依靠視力搜尋食物,因此這個結構特點對它們而言極爲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