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階段特點,而這些階段特點往往是很多家長判斷自己孩子健康與否的主要依據,但是有時候的觀察未必是能真實反映孩子的情況。不愛玩,是有些孩子的特質,但是卻讓很多家長擔憂起來,生怕自己的孩子太孤僻。然而,那些不愛玩的孩子,很可能是存在早熟現象,有智商偏高的因素。這樣不是好事嗎?小編覺得不愛玩的孩子可能在未來的生活上面臨以下問題:
1、易出現社交困難
由于不愛玩,這類孩子更傾向于宅在家裏或者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使得很多社交機會都被忽略。而缺乏社交經曆的孩子極容易在未來社交中碰到問題,導致孩子受挫于社交,甚至止步于同伴交往,形成孤僻的性格。
2、易出現極端行爲或思想
少接觸外界的孩子,在很多想法上都比較異于常人,主要原因是沒有經曆和缺乏參照物。不愛玩的孩子恰巧屬于這類人,偏執于某個領域或某一點,極易忽略了環境的聯系,周邊的變化。現實社會是聯系的社會,在忽略環境或周遭的人群就易走向極端,如思想的極端和行爲的極端。
3、影響同伴關系的建立,不利于社會化
不愛玩的孩子,可能由于心智發展的超前,容易不削交往。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智商高的孩子大多不喜歡社交,他們往往更傾向于獨處,不只是因爲無用的廢話會占用太多時間,更主要的是,沒人配得上。當然,孩子的自視甚高並非是一種傲慢,而是一種曲高和寡的無奈。而社交的價值往往在于情商,不在智商。
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引起關注。關注的同時不失矯枉過正,而更多地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家庭環境、生活圈子、教育方式以及陪伴形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時候需要父母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積極的開導,讓孩子更好地融入圈子。
1、父母應該主動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
如果父母不和睦,經常爭吵,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溫暖,心靈受到創傷,就會因此而沉默寡言、悶悶不樂,性格漸漸變得孤僻。因此,父母應給孩子創造一個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讓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讓孩子感到家庭的溫暖、體驗到家庭的歡樂。
2、拓展孩子生活圈子
當前,由于家居條件、家庭結構等原因,父母常常把孩子關在家裏,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孤僻。父母應讓孩子從“自我”的小圈子走出來,讓孩子多與鄰居的孩子一起玩耍、遊戲、生活。
有必要利用節假日、業余時間帶孩子到遊樂園、動物園、公園等場所玩,帶孩子去串門、走親戚,減少孩子對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增強其交往需要與興趣,形成活潑、開朗大方的性格。
3、正確引導孩子和外界友好相處
這個外界既指外人,也指外物。遇到熟人,主動打個招呼;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遇到陌生人,也可以給一個大大的微笑。對于身邊的大自然的生命,也要給予積極的、充滿愛的關注:“小狗可能迷路了,我們帶它去找主人吧”“小樹被風吹倒了,我們將它扶起來吧”“小鳥的腿受傷了,我們給它包紮一下。”擁有一顆友好、善良、真誠、開放的心的孩子很容易和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別人也會很樂意和她交往。
4、豐富課外生活,增強體質
孩子性格孤僻與體質弱密切聯系。孩子體質弱,就會缺乏活動的耐性和持久性。這樣就容易被同伴奚落和蔑視,處于這種狀態的孩子會采取回避社會、回避人際交往,用孤僻來保護自己。
所以,家長應多帶領孩子投身到大自然去,去旅遊參觀、登山攀登、遊泳、鍛煉等。一來可以培養孩子勇敢、樂觀的精神和持久性,二者可以增強孩子體質,使孩子能夠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同伴間的遊戲、體育活動。
孩子的性格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多的是長期積累養成的習慣問題。多陪伴,多溝通,深刻體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對症下藥,將不好的習慣扼殺下萌芽上,讓好的習慣引領成長,最終能在事業和家庭上取得圓滿成功。而不是絕大多數家長一樣,長期疏忽孩子,因爲給予好的條件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