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下班的路上,遇到一對母子,孩子大約上二、三年級的模樣,只聽見媽媽在數落兒子:
才消停幾天,又跟某某打架了!爲什麽你老是和同學處不好關系呢?
孩子不服氣地說:
爲什麽要怪我!明明是他惹我生氣的,我想要弄成藍色的,他卻偏要整成黃色……
媽媽:藍色黃色又有什麽關系呢?
孩子:他爲什麽要和我作對……
聽起來,孩子很固執,他想要什麽樣的事,別人不能有不同的想法或做法,否則就是和他作對。
這樣的孩子,特別容易和別人鬧矛盾。這是因爲他的自我靈活性比較低,沒有很好地調整自己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
什麽是自我靈活性?
自我靈活性,指的是在關系中,能夠敏感的感知對方、調整自我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但如果在與人相處中自己的需求與他人的需求或環境的要求發生沖突時,就需要調整自我狀態,才能更好地解決沖突。
一個人的內在自我狀態一般分三種,內在父母、內在成人和內在小孩。內在父母喜歡照顧和包容他人;內在小孩則天真浪漫,渴望被愛被照顧;內在成人則成熟穩重,獨立自我。
一個靈活性強的孩子,在與他人相處時,能自由地轉變自我狀態。這並不是委曲自己成全他人,而是在不壓抑自己感受的情況下合理照顧雙方的感受與需求。
而自我靈活性低的孩子,處事和處理與他人關系模式就比較單一。
他們看問題往往容易非黑即白,比如只和某一類人相處得比較好,難以接受別人與自己做法不一樣。比如一些孩子很容易排斥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很難接受一件不喜歡的事物等。
我們也常常看到有的孩子總是看別人這不順眼,那不習慣,不僅自己難受,還常常和同學的關系鬧得十分別扭。
他們也會因爲外界的需要而不得不被動適應環境,但這樣一來,內心世界和外在表現就會産生沖突。如果孩子內心長期處于這樣不舒服的狀態,就會影響到他的心理健康。
同時,低自我靈活性,還會讓孩子在應對外界環境時,很難有多元思維與視角。這將給他們的成長進步帶來很大的局限。
造成孩子自我靈活性不高的原因有哪些?
一、全能自戀
這是每個人在嬰兒期都具備的一種心理狀態,覺得世界是圍著自己轉的,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
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幫助孩子破除自戀,孩子就會一直需要外界環境來迎合自己,而很難調整自己來適應環境,形成所謂的“巨嬰心理”。
他們可能會習慣于索取,不懂得付出與感恩,一旦外界沒有滿足自己,很容易産生抱怨,甚至攻擊他人。
二、父母的溺愛
如果一個孩子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無論自己提出什麽樣的要求,無論自己是否真正需要,父母都會不加思考地給予滿足。這樣也會讓孩子的自我靈活性降低。
這是因爲:
首先,他不需要調整自己就有人幫他解決各種問題,讓他的需求都能輕易得到滿足,失去了學習適應環境的機會;
其次,他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被區分出什麽才是他自己真正的需求,他其實並沒有被真正地“看見”過。
因此,父母的溺愛,只會抑制孩子對外界環境的辨別力和區分力,讓他的自我靈活性變得更低。
由于“被看見”是每個人內在的本能需要,這樣的孩子對他人的期望就會更高,渴望得到他人積極的反饋,以此來強化他的自我意象。
一個擁有高自我靈活性的人,能夠獲得更多的愛與實現自我的機會。他能根據不同環境調整自己的不同角色:
與父母相處時,他是一個好孩子;
與老師相處時,是一個好學生;
與弟弟妹妹相處時又能很好地照顧他們。
他能夠包容很多東西,而不會陷入一種固定思維裏。這樣,他的人格能夠得到全方面的發展,未來有著更多的可能性。
怎樣才能提升孩子的自我靈活性?
一、不要溺愛孩子。
一歲前可以無條件地滿足孩子,但隨著孩子長大,父母要學會逐漸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實現孩子與父母安全的分離。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不要忍不住替孩子做事和過度保護,讓孩子經曆正常的小挫折,漸漸明白,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中心,並學會調整自己行爲來適應環境的變化。
二、幫助並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一個善于表達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好地被看見,並獲得所需要的愛與滿足,在他心裏獲得更多的能量,他也更能學會如何看見他人,並照顧他人的情緒。而不會陷入到自己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如何幫助孩子表達自己?
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在孩子不知道如何說出自己的情緒感受時,父母可以嘗試幫孩子說出來:
我注意到你很難過,能說說發生了什麽事嗎?
然後幫助孩子爲自己的情緒命名,比如開心、激動、憤怒、失望、沮喪等等。我們可以采用“事實+感受”的表達方式:
“你是不是因爲不能參加這次活動而感覺很難過、很失落?”
經常與孩子這樣溝通,孩子就學會了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並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共情。而一個人懂得共情,善解人意,是高自我靈活性的重要基礎。
三、常對孩子說以下的話,讓孩子更自由地接受並表達自己:
你是可以爲自己著想的。
你可以要求你想要的。
你可以想象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對你正在想的事情有所感受。
我喜歡你做自己的樣子。
你可以和別人不一樣,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有什麽事情困擾你,你可以提出疑問。
一個能夠自如地表達自己喜歡什麽,想做什麽,向往什麽的孩子,不但能夠讓他自己與人輕松相處,而且還能讓別人知道怎麽做可以讓他開心,他也因此能夠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並獲得更多自己想要的機會。
(文章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于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