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個以法紀嚴明、幹淨整潔著稱的城市國家,其政府部門在垃圾末端處理層面下足了功夫。得益于政府科學完善的建設和規劃,新加坡在生活垃圾末端處理的流程和改造方面産生了不少值得借鑒的經驗。
上海交通大學2019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隊就“新加坡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經驗與啓示”議題赴新加坡展開了實地走訪和深入調研。
一、新加坡垃圾末端處理設施的基本情況
在新加坡,進行末端處理的焚燒廠和垃圾填埋場均由政府直接管理,運營費用由國家撥款。目前,新加坡的固廢處理基礎設施包括4個垃圾焚燒廠(大士焚燒廠、大士南焚燒廠、吉寶西格斯大士焚燒廠、聖諾哥焚燒廠)、1個轉運站(大士海洋轉運站)及1個海上填埋場(實馬高填埋場)。
新加坡的焚燒廠采用了先進的設計和制造模式,在學習歐美經驗的基礎上,新加坡結合國內本身的垃圾成分配套焚燒技術,能夠成功實現近90%的垃圾減量化,提供全國2%-3%的用電量。對于不可焚燒的垃圾,新加坡將其轉運至實馬高島進行填埋。實馬高垃圾填埋場在1999年4月投入運營,是目前新加坡唯一的垃圾填埋場。
二、新加坡垃圾末端處理綜合規劃的典型案例
針對新加坡政府主導下的垃圾末端綜合治理規劃方面的特征,調研團隊重點走訪了羅弄哈魯士濕地公園、永續新加坡博物館以及濱海灣花園等地。這些公共設施的建設均納入了新加坡政府科學嚴密的國家中長期城市規劃,綜合考慮了垃圾治理、能源利用、人口增長、居住環境改善,環保教育等各方面因素。下文將根據團隊在上述地區的調研考察結果,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分析上述案例中,新加坡政府在垃圾末端處理綜合規劃工作方面的特點與成效。
羅弄哈魯士濕地公園:融合垃圾生態降解與植被修複技術
永續新加坡博物館:倡導廢棄物管理和資源可持續利用
濱海灣花園:集垃圾處理、能源利用與娛樂休閑功能于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