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上期我們說到南洋大學坎坷的建校史。學校終于建立,似乎一切都將走上正軌。那麽,到底是什麽,讓這所大學還是陷于風雨飄搖之中,最終被迫與新加坡大學合並呢?這一切,都要從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先生說起。
圖: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先生
李光耀先生是最著名的海峽華人之一。所謂海峽華人,是指在英國海峽殖民地出生的華人及其後裔。現如今,李光耀先生常常用中文發表講話,但其實他年青時並不會說華語。他從小接受英式教育,中學在當地頂尖英校萊福士中學就讀,後考取劍橋大學攻讀法律。
在他長大的年代,是以成爲英國人爲榮。
而與“海峽華人”相對的,則是“傳統華人”。陳六使先生就是傳統華人,他們說中文,甚至自稱中國人。
這背後的原因很也很明晰。傳統華人抱團去異國打拼,都是靠著自己奮鬥,和華人圈子的互幫互助才得安居樂業;而海峽華人則在西方留學甚至長大,爲西方人工作,所以無需說中文。這樣的背景差異,也直接導致了政治理念上的沖突。
今日回頭看,其實李光耀先生的理念是正確的。新加坡是彈丸小國,地理上卻夾在一衆說馬來語,信奉穆斯林宗教的東南亞國家間。按20世紀中期新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緊張關系看,倘若新加坡按傳統華人的政治理念走親華路線,這個國家不可能幸存。
然而南洋大學,幾乎就是“傳統華人的大學”。這意味著什麽,想必不消多說。
五、黑雲壓城
上期我們講到,1959年新加坡獲得自治權,即除了治安依舊和英駐軍共同負責之外,其他事務均由當地人組成的當地政府負責。此時,李光耀先生已獲選新加坡總理,他的方針很明確:通過與馬來西亞合並,建立馬來亞聯邦以尋求獨立。
彼時,新加坡還是小漁村,哪怕通過其貿易港口的地位獲得了大量的財富,但依舊受到國土面積的限制:國土面積小意味著沒有土地發展農業甚至工業,甚至沒有足夠的淡水;同時,有限的人口也意味著幾乎沒有本地市場。通過合並,新加坡可以在馬來亞聯邦獲得充足的資源和市場。
更加緊迫的原因,則在于意識形態的沖突。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的成立加速了相關意識形態向東南亞的滲透。不止新加坡,在印尼、馬來西亞等地都爆發了遊行、流血沖突,甚至是恐怖襲擊。在反殖民風潮甚囂塵上,英駐軍即將撤出,而新加坡本地沒有足夠警力的前提下,李光耀先生認爲,新加坡急需並入馬來亞聯邦,才能維持自身的穩定。
圖:1956年新加坡華文中學暴動,13人喪生,100余人受傷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華語作爲傳播這種意識形態的媒介被強烈排斥。而南洋大學作爲一所華文大學,自然也難逃清算。
1959年,政府不承認南洋大學學位,與南大師生發生沖突。
1960年,新加坡執政黨的親華左派集體退黨,成立反對黨,在包括南洋大學的各華校內發展組織。
1962年,馬來西亞向新加坡政府施壓,將清除反對黨定爲新加坡並入馬來亞的條件之一。
形式嚴峻,一觸即發。
六、鐵馬冰河
1963年2月2日,“冷藏行動”,開始。
冷藏行動是一場由新加坡警方主導的大規模逮捕。行動于淩晨3時開始,以同年通過、飽受爭議的內安法爲依據,共計逮捕107人,以華人爲主體構成的反對黨領袖被席卷一空。同一時刻,約1000名警察包圍南洋大學,在校園內逮捕南大學生及畢業生14人。
圖:“冷藏行動”次日報紙頭版
被逮捕者中的很多人,在鐵窗中過完了他們余下的一生。南洋大學創始人陳六使先生,也在這場行動中被永久剝奪公民權。
8月31日,新加坡成功並入馬來亞聯邦。9月21日,軍警再度開入校園,剝奪校內六種刊物的出版權,又逮捕五名在籍學生和七名畢業生。
10月7日,南洋大學千余名學生集合到政府大廈前草地,向代總理呈遞請願書。
1964年6月27日,三千名軍警進入校園,逮捕了五十余名學生,封閉南洋大學學生會,學生展開絕食抗議。
7月29日,南洋大學學生再次請願,遊行隊伍被鎮暴軍警驅散。
在看不見的地方,硝煙也同樣密布。
1965年,新加坡教育部委托著名教育家王赓武先生對南洋大學進行學制、學術評估審查。
圖:2010年王赓武出席位于南洋理工大學華裔館內的王赓武圖書館開幕儀式,這位老人目睹並親身參與了南洋大學各個階段的興衰成敗曆程
1966年4月25日,南洋大學采用王赓武報告書的建議,改用英式的三年普通學位學制及增設榮譽學位,以取代原來的四年本科制;作爲回報,政府宣布承認南洋大學學位。
1975年3月14日,教育部長李昭銘兼任南洋大學校長,對南洋大學進行徹底的改制,除中國語文科外,各院系的教學媒介語從中英雙語改爲單用英語。
然而,這些妥協和轉變已經來得太晚。哪怕70年代南洋大學的確顯露過一些好轉的苗頭,但常年學曆不被承認、華文在新加坡社會的沒落和就業的困難,讓南洋大學本就有限的生源逐漸變差,直至被拖入惡性循環。同時,新加坡大學的崛起也讓南洋大學的處境愈發捉襟見肘。
1980年8月16日,南洋大學舉行第廿一屆,也是最後一屆畢業典禮,而後與新加坡大學合並。1981年,原南大校址上建起南洋理工學院,並在1992年發展爲今南洋理工大學,但這些都是後話了。
南洋大學25年的曆史,宣告結束。
七、結語
高曉松先生曾將這段曆史稱作 “南洋大學血淚史”,是南洋傳統華人逆勢而爲的悲壯奮鬥。由此觀之,南大的興起與衰落,都是必然。
有趣的是,1981年南洋理工學院建校初,將1981作爲建校元年,絕不承認它是南洋大學的延續。但二十年後,政府重修原南大牌坊;2005年,南洋理工大學舉行50周年慶典,李顯龍在雲南園講話中說到:“南大過去五十年的發展相當曲折。因爲社會環境的變遷,南大也改變了方向和教學體制,先是改成南洋理工學院,後來升格爲南洋理工大學”。
與中國經濟崛起年份相印證,令人莞爾。
所以,南洋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到底是否互爲前世今生?南洋大學到底有沒有完成鳳凰涅槃?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筆者只將自己所見的片面真實,盡可能以避免偏見的方式寫出,問題的答案還是自在讀者心中。
唯有南大牌坊上被翻修至煥然一新的“1955”字樣,在歲月中靜默。
滄海變成桑田再變成滄海,它只是任人評說。
圖:被翻修一新的南洋大學牌坊。能看出和老照片的不同之處麽?
圖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