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新加坡社會價值觀調查中,2000名受訪的新加坡人從100多個詞彙中,選擇了10個最能貼切形容新加坡社會當前狀況,“怕輸”位列第一。新加坡人真的那麽“怕輸”嗎?
關于新加坡的“怕輸主義”
在新加坡有一個詞Kiasu,源自閩南話,意思是“怕輸”。關于怕輸,在過去有很大的負面含義,它被理解爲“由于害怕錯失或者失去而引起的焦慮而自私的行爲”。人們甚至把“熱衷于排隊”、“總是要贏”、“餐廳占位置”等都不由分說歸結于“怕輸”。
但隨著時間“怕輸”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更多人把它理解爲“害怕失敗,不願自己處于不利地位或總想領先他人”。現在它也代表了大多數新加坡人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積極奮鬥努力的實質涵義。
新加坡人爲什麽怕輸?
過去,新加坡的“怕輸”,是源自危機感帶來的焦慮。也有新加坡人把怕輸解釋爲,是他們的生存本能。確實,新加坡是一個只有七百多平方公裏的島國,除了港口資源,其他自然資源都非常貧乏。
建國之初,甚至淡水資源都要靠別國進口,對于新加坡來說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危機四伏。正是在這種曆史條件下,新加坡人認爲需要保持競爭力,不能落後于人,只有成爲最棒的,你和你的國家才能幸存與繁榮。當然,這也是爲什麽新加坡發展這麽快的原因之一。
在新加坡,有一個“怕輸父母”的網站社區,聚集了從幼兒園到大學不同階段的學生父母,他們討論育兒、教育、升學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從“怎麽幫助孩子進入名校?”到“最近在哪裏會有擇校活動?”再到“如何調動孩子學習積極性?”,信息應有盡有。這些父母稱自己是“三明治一代”,既要照顧自己的父母又要照顧孩子,他們深知競爭的激烈,也對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圖 | 新加坡“怕輸父母”網站頁面
在我來看,與很多國家相比,新加坡父母在教育上並沒有過分的階層焦慮。這是因爲在新加坡教育體系中,即使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無論你的種族,也無論你的文化背景,甚至就算你是國際學生,只要你足夠的優秀,成績優異就可以進入好的學校,享受政府提供的優質教育。那新加坡父母爲什麽還會怕輸?
畢竟在奉行“精英主義”的新加坡,這種優質的教育資源也是有限的,像是新加坡的“資優班”,它只開放給前1%最優秀的學生;以及在“小六會考”中成績優異的孩子可以讀“直通車計劃”學校等,這些無疑激發了一些父母們骨子裏的爭強好勝。
另外,縱覽新加坡教育體系,分流制度使新加坡的孩子從小就處在競爭之中,他們的父母深知只有更努力才能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更多的機會,才能從容自信地去面對未來社會的挑戰。
不僅父母,許多新加坡學生也怕自己會輸,他們所面臨的外部壓力除了父母和學校對他們的期望,另外一部分就是來自周圍同齡人。周圍的人都很努力,各科成績優異,想要不落後甚至是超過優秀的同齡人,就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新加坡社會,“努力回報率”較高,促使大家願意去付出以便獲得好的回報。而輸可能就意味著你沒有足夠努力,至少你沒有其他同齡人優秀。
只有新加坡父母怕輸嗎?
在一項對新加坡人和澳大利亞人的研究調查結果表明,怕輸並不是新加坡獨有的。只是新加坡人比其他國家更重視。
在我看來,中國父母也怕輸,只是很多時候沒有坦然的承認這件事兒。雖然父母嘴上常常抱著“友誼第一,比賽的第二”來試圖安慰孩子,讓自己看上去不那麽急功近利,但當你從他們眼裏的看到的些許遺憾,你就能感受到父母心裏是期望你獲得勝利,並不想你落後于人的。
前天,看到錢江晚報的一篇新聞,杭州一所重點小學老師秦老師,她對自己上小學的兒子標准永遠是100分。有時孩子考了98分,秦老師都要訓斥:“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爲什麽考不到……”秦老師覺得自己非常失敗,教得了別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卻十分愚鈍。最後經診斷,秦老師患有了嚴重的抑郁症。
作爲老師,班上一半學生考滿分卻高興不起來;是因爲作爲家長,自己兒子考98分,落後于同齡人,內心自然非常焦慮。這難道不是一種“怕輸”的表現?
現實生活中,父母一邊說著要“快樂學習”,一邊卻又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邊想要盡量表現的“佛系”一些,一邊又不停打聽著怎樣進當地最好的小學,哪一所初中更好。其實,在這種矛盾情況下,只會變得更爲糾結和焦慮。
如今,不少中國的父母也早已加入到海外求學、追求優質教育資源的激烈競爭中,並一躍成爲主力軍。有報告就顯示,與2017年調查結果相比,我國2018年高中階段出國留學的比例提高了9個百分點,留學低齡化趨勢明顯。由于國內人均的優質教育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父母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這條起跑線就被規定的越來越早。
很多情況下的父母是“我希望你贏,但我不說出來”,可以理解父母不說是怕給孩子造成壓力。但要明白,無論說與不說,無形中壓力就在那裏。還不如坦然面對我們的“怕輸”,正面去營造一種積極的競爭氛圍。
最後,對于“怕輸”,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解讀或許可以給我們啓發:我們是不應該過度怕輸。而然,在現在全球化競爭的社會,如果我們變得毫不怕輸,那將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