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8月15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新加坡各界華人本著傳承優良傳統、弘揚華族文化的共同目標,十多天來舉辦了彩燈節、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等政要,通過不同方式獻上中秋節祝福。李顯龍說,希望大家在與家人團聚、賞月、品茶吃月餅以外,通過欣賞城市多處布置的漂亮花燈感受中秋節的氣氛,度過一個愉快的中秋夜晚!中秋節當晚舉辦的《第十二屆國民融合千人博餅慶中秋晚會》將系列慶祝活動推向了高潮。
《第十二屆國民融合千人博餅慶中秋晚會》9月13日在新加坡歡喜樓舉辦,千人大廳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座無虛席,共慶中華民族中秋節日。19時許,晚會在舞獅中拉開序幕。新加坡廈門公會會長林熙涞、新加坡內政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次長孫雪玲、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洪小勇、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會長陳奕福等嘉賓致辭。
林熙涞表示,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明月來寄托深情。華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長期積累的文化傳承,蘊含著華族的精神及文化根基,需不斷繼承和發揚光大。
孫雪玲在致辭時表示,新加坡廈門公會主辦的《第十二屆國民融合千人博餅慶中秋晚會》,廣邀馬來、印度等非華族同胞一起來參與,不僅有助于促進各種族間的和諧關系,也讓活動變得更具有意義,如此精神值得嘉獎;中秋節是新加坡華人每年慶祝的一項傳統節日,很多人每年都在這天晚上吃月餅,帶小孩提燈籠和賞月。隨著廈門先賢過番下南洋,他們也把傳統的慶中秋活動博餅傳到新加坡,使之彙集成獨特的新加坡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洪小勇說,中秋是承載中華民族千年情懷的傳統節日,也是全球華人共同的情感符號。多年來,新加坡廈門公會聯合多家新移民團體共襄盛舉,舉辦“國民融合千人博餅慶中秋” 晚會,爲弘揚中華傳統、凝聚鄉情友情、促進族裔和諧、增進中新友誼發揮了獨特作用。“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祝願中新兩國人民花好月圓、業順家興!
陳奕福祝賀晚會成功舉辦,指出該晚會在推廣獨特的擲骰子博餅活動,除了爲中秋佳節增添樂趣,也讓這項具有百年曆史的博餅文化走出廈門,跨越種族、籍貫等差異,使其更廣爲人知,足見廈門公會弘揚華族傳統文化的用心。
晚會上節目精彩紛呈,有慶祝新加坡開埠200周年歌舞《報恩祖國新加坡》、歌曲獨唱《鄉愁》、《陽光路上》、粵語歌曲對唱《鐵血丹心》、男女二重唱《但願人長久》、合唱《廈門親像一首歌》、《小人物的心聲》、馬來版歌曲《愛拼才會贏》、舞蹈《快樂印度舞》、芭蕾舞《堂吉诃德選段》、馬來舞蹈、藝術體操L3圈之舞等。
中秋博餅遊戲是廈門民間特有的習俗,每逢中秋佳節,幾乎家家戶戶擲骰子,玩博餅,成爲廈門的獨特風景。據傳,有關博餅遊戲的由來與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爲排遣士兵在佳節思念家人的愁緒,想出中秋博餅這個遊戲。鄭成功批准從農曆八月十三到八月十八日,前後6夜,軍中按單雙日輪流賞月博餅。後來,該遊戲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爲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所謂博餅,就是大家在中秋節圍坐桌旁,按一定順序輪流在大瓷碗裏一次性投擲六個骰子,看誰得的骰子紅點數最多,再按紅點數多少來獎勵大、中、小月餅,直到把所准備的月餅獎勵完畢爲止,最終幾乎人人可得到或多或少的月餅。
《第十二屆國民融合千人博餅慶中秋晚會》,由新加坡廈門公會主辦,新加坡天府會、新加坡天津會、新加坡晉商商會、新加坡人民協會、新加坡宏茂橋民衆聯絡所婦女執行委員會、新加坡江蘇會、新加坡九龍會、新加坡華源會協辦,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隨筆南洋文化協會、新加坡中國商會、新加坡華新會等提供支持,廈門航空公司等提供贊助。
另外,新加坡華人還舉辦了各具特色的賞花燈、藝滿中秋演出等活動。在濱海灣舉辦主題爲“傳承”、牛車水舉辦主題爲“歡慶開埠兩百年 花好月圓慶中秋”等賞彩燈活動。濱海灣共展出“舞龍戲珠”、“喜結良緣”、“山名水秀”“武山徒步”等十四組燈飾。牛車水兩公裏長的街上,共展出168盞形態各異的燈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組高達11米的嫦娥懷抱玉兔的組燈,7枚反映新加坡發展軌迹的“時間郵票”環顧四周,寓意未來的太空艙將人們的思緒帶到遠方。走在濱海灣和牛車水街上,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呈現在眼前的是新加坡的傳統、現代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