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近十幾年來在新加坡社會的比例越來越高。少部分新移民有時對家鄉念念不忘,容易和新加坡社會脫節。身份認同對這些新移民來說,多少是個時間和如何適應環境的問題。作者楊建偉教授撰文深度分析新移民在新加坡社會的存在感。
楊建偉: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機械工程學士。中國北京大學以及新加坡、美國、澳大利亞與馬來西亞等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長期爲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際管理學院、中華總商會管理學院的中國幹部培訓班、市長班、MBA、EMBA課程授課,對新加坡的經濟轉型與産業升級有深入的研究。
新移民與文化沖擊
隨著新加坡人口老齡化的比例逐年升高,吸引新移民正在成爲新加坡政府一項重要的人口替代策略。新移民離開自己的故鄉故土,來到一個既熟悉(一樣的膚色一樣的語言)又陌生(思考方式不同人情世故不同)的國度和環境,從頭開始、從新建立人脈等,自然面臨一些無法預期的不適。如何使新移民認識新加坡、了解新加坡、融入新加坡,不僅僅是新移民自己的問題,而且更是新加坡政府和全社會關注和關心的話題。
作者:楊建偉教授
任何一個人或家庭,從一個城市遷移到另一個城市,都會在一段時間裏産生一定程度的迷茫、不知所措和情緒波動的現象,更要意識到從中國到新加坡是國家與國家的差異,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文化沖擊。新舊兩個環境的文化差異越大,文化沖擊的表現就越明顯。美國著名的管理心理學家史蒂芬.羅賓斯博士對文化沖擊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深刻的研究,總結出了頗有說服力的“文化沖擊四階段”的周期理論。
第一階段:新鮮期(大約在第一個月)。新來者剛剛來到一個嶄新的環境,特別是慕名已久的花園城市、法治國家,常常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是觀光客,每天忙于觀光、購物,東走走、西看看,一切都是那麽好奇和新鮮;即便有些事物存在很大的差異,也並不覺得反感,反而覺得有趣。這個階段的新來者非常興奮,心境狀況很好。
第二階段:失落期(大約在第二、三個月)。過了觀光期,新來者初來乍到的新鮮感過去了。該看的地方也看了,該吃的食物也吃了,該買的東西也買了;轉來轉去就是巴掌那麽大的一塊地方,無非是聖淘沙、烏節路、牛車水罷了。看景不如聽景,向往了多少年的事情一旦到了眼前,也不過就是如此。這個階段新來者的失落感開始浮現,心境開始低落。
難題一股腦兒湧現
第三階段:低潮期(大約在第四到六個月)。如果說前兩個階段的文化差異還不太明顯的話,到了這個時候新環境對于新移民的大部分文化差異都明顯地表現了出來,加劇了人們不習慣、不順眼、不適應的感覺。新來者從遊客的虛幻中回到了生活的實景:找房子、找工作、爲子女找學校等活生生的問題、難題都一股腦湧現到眼前,叫人煩不勝煩。(保和會爲客戶提供咨詢和幫助,解決諸如租房買房、安家擇校、醫療保險等難題。)
面對種種的困難和挫折,新來者愈加懷念過去在故土的圈子裏所擁有的權勢、地位、關系、家庭、朋友;房子、車子、票子、名校等應有盡有、十分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面對萬事開頭難的反差,受挫之後的失落、沮喪、混亂甚至質疑移民的初心和決定,一時間像打破了五味瓶似的在新來者的心中翻滾,不少人甚至萌生了打道回府的念頭。這個階段是新來者心境最低潮、情緒最差的時期。
第四階段:恢複期(大約在半年之後)。經過了半年的過渡,前期的劇烈波動趨向平緩,新來者對當地的文化差異開始慢慢接受及適應,許多消極的心態也逐漸淡化。多數新來者都能夠面對現實,說服自己既來之,則安之,入鄉隨俗,隨遇而安。這個階段新來者的心境逐步恢複到正常狀態。
所謂新移民當然不僅僅是指中國人,然而恰恰使中國新移民感到困擾的是,他們既不是到了歐美,也不是到了非洲,而是到了一個華族人口占大多數的華人國家,極目望去,幾乎沒有處于異國他鄉的感覺;可明明是黑頭發黃皮膚的同胞,卻偏偏沒有自己人的味道,彼此之間好象隔著一堵牆,存在著不小的文化差異,最主要的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沒有優劣之分。消除文化差異需要本地人更多的包容心和新移民更開闊的胸襟。
認知上的誤區
新移民爲什麽會有許多的不習慣和不適應?是因爲新加坡窮、不夠發達嗎?是因爲生活條件、工作條件、教育水平比中國落後嗎?應該都不是。實際上,正是因爲新加坡在這些方面的表現都相當的不錯,才能夠吸引許多人移民到新加坡來。那麽,如何解釋這種令人費解的現象呢?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在于很多新移民簡單地、一廂情願地把新加坡看作是一個華族文化占主流的社會,認爲新加坡華人是和自己同文同種的中國人,這其實是認知上的一個誤區。
我們知道,從1819年萊佛士登陸開始,到1959年取得自治權,英國人在新加坡統治了140年的時間;獨立之後直到現在的近半個世紀,因爲曆史的和現實的原因,新加坡基本上還是在英國的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和文官制度爲架構的制度下運作。也就是說,從新加坡開埠到建國以來,華族文化並沒有在新加坡占主導地位,新加坡政府一直倡導的是多元種族、和諧共處,從教育領域就引導每一個新加坡人尊重各種族的母語和文化。
今天,擁有78%華族人口的新加坡,傳統華校依然存在,但英文報的讀者群比華文報多出約三成。文化的基礎和載體是語言和文字,長期的英文教育和英國文化的潛移默化,自然主導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新加坡的英文報和華文報根本就是兩份截然不同的報紙,而決不是一份報紙的兩種版本,便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關于新加坡人更傾向于英文文化而不是華文文化,或者說新加坡並不是一個以華文價值觀爲主體的社會文化,作者在一個研究報告裏曾經形象的表述爲“新加坡人表面上是華人,骨子裏其實是英國人”(《聯合早報》,2002年5月27日)。雖然不能說這是一個十分嚴謹的法律上或學術上的定義,但是距離事實並不遙遠。說新加坡華人和中國人同文同種,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准確地講,是同種不同文。
新加坡人不近人情?
曾經有人說,新加坡是奉行和推崇亞洲價值觀和儒家文化的。其實這純粹是不明究裏的外人從外部觀察所看到的表面現象。前幾年在談到有關亞洲金融危機的話題時,一位資深領導人就明確指出,“新加坡在應付這場危機時表現出色,並不是因爲亞洲價值,而是因爲英國殖民地價值,特別是經濟透明和法制嚴明”。是因爲“我們主動走出去滿足全球化的標准”。
其次,許多新移民雖然人來到了新加坡,但思想意識和思維方式還繼續保持在故國的原來狀態。在計劃經濟和旱澇保收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中養成的種種習慣,並不容易一下子改變過來。以前所熟悉的並賴以生存的官場文化、商場文化和社會文化,一夜之間都變了樣子;過去行之有效或得心應手的做法,在此地已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面對幾近于苛刻的法律制度和社會規範、處處都要求白紙黑字的辦事方式、雖然友善可親但絕對是公事公辦的政府官員,許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抵觸感、排斥感(特別是在申請GIP投資移民的面試過程中,有些在中國習慣了有錢能使鬼推磨思維的企業家,表現出的傲慢無禮,使他們在新加坡投資移民的路上碰了壁,這些都是漠視文化差異,又缺乏本地專業機構協助所遭受的損失。)。
再其次,最讓許多新移民不習慣的,是覺得新加坡人不近人情。比如,明明是同胞卻故意不講華語(其實不是故意,是他的華語真的不如英文好),要麽是英語,要麽是福建話等中國南方的方言,總之都是聽不懂;公私分明,人際關系冷漠,各人只顧自己,不管他人(其實新加坡人認爲主動提供幫助是侵犯了他人的界限。多數新移民都經曆過當自己主動提出需要幫助時,新加坡人都會伸出援手。等著別人幫助其實是一種不成熟的心智);不打聽他人的隱私,不喜歡湊熱鬧,(這些觀念如今在中國一線城市的生活中已形成共識,說明中國年輕一代的觀念在進步);住了多少年的鄰居也不知道彼此姓什麽、做什麽,人與人之間有很明顯的距離感(這是世界上大多數城市都存在的現狀,並不是新加坡特有的生活方式)。當然,個別人也曾接收到被人看不起的信號。其實只要自己做到不卑不亢,內心就平靜了,被他人負面情緒影響的程度就會越來越小了。
所以,新移民面對文化差異所産生的種種文化沖擊、文化震蕩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接受還是不接受,都無法改變這種存在。
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
因此,面對文化差異,不要回避,不要排斥,要說服自己去了解它、認識它、熟悉它、接受它。
第一,對待文化差異要秉持正面、積極、善意的心態,不妨從欣賞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文化,把經曆文化差異當作一種難得的跨文化、跨國界的全新人生體驗;不要假設他人一定會和自己一樣,更不要事事挑剔、事事苛求。不要拿自己的長處去比人家的短處。如果要比華語的標准程度,當地人尤其是年輕一代自然不遜色(辯論會、演講比賽等例子已不新鮮),因語言環境不同,用詞的精准度難免不如你;但沒有必要指責人家的華文不標准。
學習英文絕不僅僅是幾句口語,還包括研究或應用的熟練程度。要知道,英文已經成爲當地人從一出世就開始學習和使用的母語,更是行政、商業活動中的工作用語,再不標准也沒有妨礙當地人和以英語爲母語的人共事和溝通,也沒有影響新加坡的進步和發展;要知道,新加坡每年考取歐美名牌大學的人數比中國要多得多。
第二,要踏踏實實地去學習、去工作。學英語,學專業,盡快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和工作水平;過好語言關、生活關、工作關,盡快適應新加坡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以及新加坡公司和老板對員工的要求。沒有必要常常把歧視、不公平挂在嘴上。這類現象在中國城鄉之間,全世界發達和落後地區也同樣存在。有能力就去做能制定遊戲規則的工作崗位,這才是更積極上進的心態。
從本地各級學校的優秀學生名單以及各個公司、機構的骨幹名單上,我們可以看到新加坡實際上並沒有埋沒新移民的聰明和才智。當然,要有耐心,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新移民是自願選擇放棄舒適區來新加坡開拓國際視野,當然要有一段耕耘的時間。只要辛勤耕耘,何愁沒有收獲。當然,也不要期望值過高,否則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第三,新來者既要把自己當成客人,就要有身爲客人的爲客之道,這就是入鄉隨俗的道理。每當聚在一起便講新加坡當地人的缺點,受到了新加坡人的善待也不領情,反而是怨言多多,久而久之只會引起當地人的反感;同時又不要把客人當得太認真,否則就會常常在等著別人的熱情招待,常常會覺得別人是不是冷落了自己。
第四,新來者要適應當地的公司文化,學會和公司的各族同事打交道。要要認真工作,少挑起敏感政治話題,不談論他人生活隱私是非;向本地員工學習敬業、專業和規範的企業文化;尊重各種族的文化、習俗和信仰;業余時間盡量多參與社會活動、社區活動,多和不同層面的人交往,開闊生活圈子,減少自我封閉。
實際上,新移民的文化沖擊問題已經引起了從官方到民間的普遍重視。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兼社會發展及體育部政務部長曾士生和數名國會議員就和新移民進行了多次對話;三江會館等老華社紛紛向新移民伸出了熱情的雙手,促進他們和老移民的交往;天府同鄉會等新移民社團也組織過多次的交流,推動新移民更好地融入本地社會。
對新移民來說,移民是自己爲家庭選擇的一條未來更好的方向,誰也不能保證是一條平坦的路,有選擇的自由就要有能力承受結果。面對新的環境,要麽去改變環境,使環境適應自己;要麽去改變自己,使自己去適應環境。看起來是兩種選擇,其實大家心裏都明白,選擇只有一種。有一副對聯,作者一直當成是座右銘用以自勉,現抄錄在此,作爲本文的結束語,也和新移民朋友共勉:事在人爲,休言萬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您在選擇移民國家時遇到了哪些問題,歡迎咨詢新加坡保和的資深顧問,聯系微信號BaoHe0065咨詢,或撥打電話400-012-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