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在國內頗有聲譽的專家坦言,其實單論做手術的技術,國內的頂尖醫生並不輸新加坡,真正令他感慨的是這裏的醫療服務和浸透在每個細節的人文關懷;因爲決定病人體驗的,絕不僅僅一場手術的成敗或效果那麽簡單。
“
這是國內一名資深醫生在新加坡交流短短幾天內的直觀感受。透過一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一幅更加宏觀的圖景:
根據最新頂級醫學雜志《柳葉刀》排名,新加坡的公共衛生全球排名第一。
2014年彭博社(Bloomberg)發布的最高效醫療體系排名中新加坡位列第一。
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評爲亞洲最有效的醫療衛生系統。
被政治與經濟風險公司 (PERC)評爲2009年最有能力應付大型醫藥危機的亞洲國家。
每年,到新加坡接受醫療服務的海外群體多達50余萬人。
而在這一切成就背後,新加坡一年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卻只占全國GDP的4.25%(世界銀行2015年數據),低于中國的5.32%,更遠遠低于美國的16.84%。新加坡醫療體系的高效可見一斑。
究竟新加坡何以“花小錢,辦大事”,在哪些方面可以給我們以啓示。小編謹以各方所聞所見所讀,嘗試作一淺析。
1、嚴格的醫療分級和轉診制度
如下圖所示,新加坡全國的醫療體系,可以分爲三個層級。
最底層的,是遍布全島各地的基礎醫療單位,包括社區醫院、診所和護理院。這些醫療單位是病人生病時可以造訪的第一層機構。絕大部分我們平時常見的毛病,比如感冒、咳嗽、小傷小痛什麽的,都可以去這些機構解決。
中間一層是新加坡的各種綜合性醫院。如果一些毛病在診所或者社區醫院看不好,那麽就需要診所醫生寫推薦信,將病人送去綜合性醫院向專科醫生進行就診。
而頂端的金字塔尖則是一些專科醫院,比如癌症治療中心,精神病治療中心等。
分層級的醫療系統,可以有效的將病患分流:一些不是很嚴重的疾病,在診所和社區醫院那一層就可以應付,因此無需去大醫院占用寶貴的醫療資源。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診所醫生的推薦信,通常也不能預約綜合醫院的專科門診,就算預約上了,看病的費用也不能報銷。
相比之下,中國國內則還未建立起一個有效的轉診制度。這一方面因爲中國的全科醫生培養尚處于萌芽階段,難以撐起一個全面的基礎醫療網絡。另一方面也源于國人目前對社區醫院和診所還缺乏信任。
因此在中國,不管大病小病,大家都往大醫院跑,使得大醫院人滿爲患、擁擠不堪,服務效率和質量自然難以提高,有限的醫療資源也難以集中用在最需要的病人身上。屢禁不止的“黃牛”問題,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內大醫院“看病難”的問題。反觀很多社區醫院或診所,因爲醫療條件落後,醫生資源落後,很大部分是高齡退休返聘醫生,則往往門可羅雀,甚至需要贈送禮物來吸引病人就診。
2 、對服務的高度重視
有了醫療分級體系創造的有利條件,新加坡也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方面下足了功夫。
一方面這體現在醫療機構的硬件設施上。與國內醫院千篇一律且略顯呆板的建築風格不同,新加坡的醫院給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整潔、精致和美觀。醫院的一樓大廳通常有咖啡廳、快餐店、甜品店,還有郁郁蔥蔥的綠色植物和供休息的長椅。給就診者和其親朋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院常有的壓抑、緊張的氛圍。
很有代表性是新加坡邱德拔醫院。它坐落在新加坡義順地區一個湖邊,布局有美食廣場、商店和操場,醫院處處被綠植景觀覆蓋,立體綠化覆蓋到下沉庭院、花池、露台、陽台、屋頂花園,並且病房設有花台,幾乎每個區域都能看到綠色景觀,甚至周邊社區不少居民到醫院散步、購物、運動和乘涼。
另一方面,新加坡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得益于以患者爲中心的培訓和評價體系。
醫院非常重視醫生的服務態度,年輕醫生會接受專門的和患者溝通交流的培訓。來自患者的評價是醫生獎金高低的衡量指標。得到一定數量好評的醫生,能佩戴名字鍍金的胸卡。無論你是多有名的教授,發了多少文章,都無法改變你胸卡的顔色,只有來自患者的好評,才能讓醫生的胸卡閃閃發光。
在中國,醫生評職稱需要寫很多論文。在新加坡,住院醫師進入專科並無論文要求,但住院醫師進入專科培訓之前,都需要做一個提高醫院服務質量的項目。
3 、對醫生行業的尊敬
據2018年初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調查,有45%的醫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從醫。原因之一是中國醫生普遍收入不高,與他們的付出和對社會的貢獻不成正比。
2017年,71.6%的醫生工資水平低于8000元/月,工資在10000元/月以上的醫生占比僅爲13.1%。與此同時,三級醫院的醫師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時,二級醫院的醫師平均每周工作51.13小時,都大大超過40小時的法定工作時間。
另外,敏感的醫患關系也是阻撓從醫積極性的又一因素。雖然近幾年“醫鬧”現象已經有所改善,但極端案例仍時有發生,之前北大醫院婦産科醫生赫英東被孕婦家屬毆打就是一例。整體上,對醫生的肢體暴力事件減少,但語言暴力仍舊普遍。
反觀新加坡以及很多其他發達國家,醫生則享有很高的待遇和社會地位。根據新加坡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的數據,畢業生中位數月薪爲3200新元(約合16000元),而醫學院畢業生的中位數月薪達5000新元(約合25000元),在所有專業中位居第二。
新加坡社會各階層的人都非常鼓勵子女做醫生。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女兒就是當地有名的醫生,著名歌星孫燕姿的妹妹也是一名公立醫院的醫生。很多新加坡的內閣部長和政界精英都是醫生出身。
4 、公私合並的醫療保險保障
很多人對西方國家的醫療制度有一句總結性的話——“死得起,病不起”,意思是說醫療費用高昂,如果得了什麽大病,隨時會傾家蕩産。新加坡的醫療費用同樣高昂。但是在這裏,很少人得大病時需要承受如此巨大的經濟壓力,秘訣就是各種各樣的醫療保險。
在新加坡,每一位公民和永久居民都自動參與政府主導的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保險計劃。類似于國內的城鎮醫保和新農合,這個計劃本質上是一種針對個人重大疾病的醫療保險,旨在補貼患者的長期住院費用和重大疾病的巨額治療費用。在此基礎上,新加坡政府還與本地最大的幾家保險公司合作,例如保誠等,推出可供本地人和在新的外國人購買的升級版終身健保保險(Integrated Shield Plan)。升級後的終身健保保險不僅每年可賠付的額度大大提高,也給受保人前往私立醫院或公立醫院住高檔病房、享受更舒適醫療環境的條件。
這種由政府、個人和保險公司共同承擔的醫療保障制度,既在相當程度上減輕了政府的財政壓力,又因爲個人需要承擔部分醫療或保險費用,減小了個人濫用醫療資源造成浪費的風險。相比于很多提供全民免費醫療的國家,新加坡模式顯然更高效。與國內相比,新加坡也因爲商業保險公司的深度介入,更大程度上減輕了國民的潛在負擔。
總結
退一步看這個問題,其實一個國家的醫療體系,或任何單一體系,都是整個國家大環境的縮影。在一個政府清廉、行政高效的國家,往往這種高效也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文來源:安通國際咨詢 圖片來源:攝圖網正版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