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佩瑜制圖)
(潘迎芬面簿)
(潘迎芬面簿)
這不是雜貨店存貨,也不是慈善團體准備要分發糧食,這是從一個弱勢群體家中清理出來的“捐贈物品”。
你沒看錯,是一個人的家而已。很嚇人吧?光是目測調味料和快熟面各有上百包,數量多到可以開一間雜貨店。
義工組織“讓希望活下去”創辦人潘迎芬兩天前(8月30日)在個人面簿上分享,她和義工團隊例常在周末到租賃組屋挨家挨戶敲門獻愛心時看到的一幕。
她帖文寫道:“想像一下,看到80歲阿伯房子裏堆滿了食物和無數瓶調味品是多麽的恐怖。”
就是這樣恐怖:阿伯家裏的每一個櫃台上和櫃子裏都曬滿了調味料和罐頭食物,就連挂在窗口上的塑料袋也裝著醬油,擺在地上的推車也擠滿了快熟面。
(潘迎芬面簿)
(潘迎芬面簿)
潘迎芬接著寫道:
“所有這些都是(慈善團體)‘捐贈’給他的,但問題是阿伯不做飯。”
你可能會問爲何阿伯不要煮飯?爲何不把這些食物送給其他有需要的人?爲何不拒絕慈善團體的好意?或者是爲何不賣掉賺點錢?
潘迎芬在回答網民的疑問時給了更多關于阿伯的背景。她說,阿伯視力不好,也不能站太久,最糟糕的是阿伯患有失智症,只記得50年前的事情,但不記得自己吃飯了沒有。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都明白阿伯的苦衷了吧。
感謝義工組織“讓希望活下去”親自上門了解阿伯需要的幫助,還爲他清理了居住環境,否則不知道阿伯的家還要堆上多少快熟面和調味料,也希望有關慈善團體別再給阿伯這些東西了。
此外,潘迎芬通過這個真人真事傳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投入時間和精力,去了解這些不幸的人的需要。
她在面簿帖文反問大家:“我們在給受益者所需要的東西嗎?或者我們在自我安慰做了一件‘好事’?好好想想。給予是一門藝術,需要智慧。請給受益者需要的,而不是我們想要的。”
其實,這不是潘迎芬第一次在面簿上教育大家這個問題。因爲像阿伯的例子不止一個,而她希望不會再有第二個。
她在兩周前(8月13日)也在面簿上帖文說,如果我們在給予前不先問問別人需要些什麽,很容易會好心做壞事。
“就好像是慈善團體直接放在受益者門口的食用油、醬油、快熟面,甚至是罐頭食物。(他們不需要),時間久了,這些食物慢慢被堆積起來,有的積滿灰塵,有的過期,資源就是這樣被浪費的。”
“而且這些快熟面和罐頭食品都不是健康的食物選擇,尤其是對那些本來就有健康問題的老年人來說。”
潘迎芬說,有老人家告訴他們,最適合他們的應該是超級市場購物券,這樣他們能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所以,她的義工團隊做法是,“當如果我們發現有家庭需要生活用品,我們的義工會帶他們到最近的商店,讓他們挑選需要的東西。”
非營利組織“希望之光”(Ray of Hope)的經理陳恩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就曾經說過:“一般上大家都會捐白米和美祿等。不過對一些特殊群體如糖尿病人來說,這些食品對身體無益,領取了只會徒增食品垃圾;如果領取了不吃,反而造成浪費,適得其反。”
潘迎芬的話點醒你了嗎?
這些來自弱勢群體的人連拒絕的權利都沒有,就被迫收下這些他們不需要的東西,有些又不懂怎樣把這些物品送給更有需要的人,最後囤積在家裏;有些丟了又覺得浪費,收起來了又把家裏弄得亂七八糟。
既然如此,倒不如花點時間去了解一下他們需要什麽東西,投其所好,又不浪費。
有人建議,可以根據這些弱勢群體的住址,給予靠近他們住家的超市購物禮券或食閣的充值卡。另外,也可以聯絡有提供熟食的慈善團體,讓不會做飯的有需要人士可以有較營養的食物。
最後,紅螞蟻想利用潘迎芬分享的一個案例,來總結幫助不僅僅是給予,應真正的投入時間和精力,去了解這些不幸的人的需要。
潘迎芬在挨家挨戶敲租賃組屋時,發現了一名住在約克山(York Hill)的Syn先生。這位先生很多東西都記不起,只記得每天都要下樓到商店買一份報紙和一瓶橙汁。于是,潘迎芬在雜貨店留下了100元,讓Syn先生到那邊買他所需的用品。她也交代雜貨店老板,100元用完了就打電話給她。這樣的安排是好的,就是因爲這樣,有一次老板打電話告訴她有好幾天沒看到Syn先生。于是,她和義工們就上門查看,發現Syn先生額頭有一個大洞,還發高燒。所幸他們及時把Syn先生送去醫院,照了X光之後,發現Syn先生的胯骨有裂縫,才會導致他常常申訴痛,即便他們檢查過他的手腳都沒有流血的痕迹。後來,Syn先生去了療養院,直到他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