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屆的《才華橫溢出新秀》剛落幕,影視界又産生一批生力軍。與八九十年代相比,選秀節目似乎已是強弩之末。印象中,當年最威風的是《鬥歌競藝》,後來《才》取而代之。
過去電視台的簽約演員,大都來自演員訓練班和演藝界,《才華橫溢出新秀》的出現算是一項創舉。這絕非偶然,年華無情,靠臉孔吃飯的演員演藝壽命有限,不像中國或西方演員,本地姜不是越老越辣,老演員也難有擔綱主角的機會,因此,發掘新血,讓觀衆繼續爲俊男美女守在電視機旁,成了求存的辦法。
擔任預演節目導演
機緣巧合,我和選秀節目有一些淵源,第一屆《才華橫溢出新秀》和我開始擔任連續劇導演幾乎同時並行。
1988年頭,經多場初賽、複賽,《才》的12名大決賽新秀誕生,包括鄭惠玉、陳麗貞、劉琦和陳漢偉。爲了替大決賽造勢,主辦方決定制作一個預演節目,分上下兩集,每一集介紹六個新星,以訪談和才華表演爲主。兩輯預演就在決賽兩個星期前播放,讓觀衆對新星先有了解,再引起興趣,我就在這求新求變的時刻,被委執行預演節目的導演工作。
預演的節目形式大概從未在戲劇組出現過,感覺綜藝節目味道更濃一些。兩個主持,張永權和黃毓玲,也是大決賽主持。順理成章,這是他們在賽前的一場暖身演出。
第一天外景,現場一片新氣象,新導演、新演員,就連工作團隊也需磨合。當擺好機位,要新星們根據鏡頭與劇本搬演自己的生活細節時,問題來了。本來要表現自然,結果卻極度不自然。我臨時變通采用時事節目《焦點三十分》的拍攝方法,不讓參賽者感覺攝影機存在,讓他們自然發揮,攝影機從旁拍攝,戲劇手法變成紀錄片手法,情況也好多了。
《窈窕淑女》攝制隊在科尼島拍攝外景。
選秀節目最終目的就是發掘新星,因此才華三甲——鄭惠玉、陳麗貞、劉琦一公布,電視台很快就爲她們量身制作一部青春連續劇《窈窕淑女》。《窈》也是我導演生涯的處女作,全劇只有18集,分六個單元,三甲輪流在不同單元當主角。考慮新秀們初次擔綱,全劇以青春輕喜劇處理,避開難度較高的感情戲,新秀們演的是自己年齡的角色,劇中情節和事物也是他們熟悉的,難度因而大大減低。
《窈窕淑女》其中一個單元的主要演員,左三是獲得《才華橫溢出新秀》冠軍的鄭惠玉。
參賽者演出罵評審
《才華橫溢出新秀》一炮而紅,後來又舉行了幾屆,到我擔任監制時,和它緣分仍然未盡,這回卻是當評選。在三人評選小組面前,參賽者分批接受考試,他們出盡法寶,就是要博得評審垂青。選秀場上常出狀況,有些參賽者聲淚俱下,有些竭斯底裏,有些自我陶醉,有些慷慨激昂,花樣百出。當評審的還要盡量擺出一副不苟言笑的樣子,就算再好笑也要忍住。
有一回,一名參賽者一進場就沖向評選台,大力拍打桌子,指著評審大罵。大家都愣住了,感覺自身安全受到威脅。這時他卻突然改變神情,得意的對我們說:“你們被我騙了,這證明我演技好。”我第一個按锺,拒絕讓這場鬧劇繼讀演下去。也不知道他聽信哪個名師教導,這種完全不尊重他人,嘩衆取寵,不按照劇本和比賽規定的表演,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其實,當個評選還真有危險。有一年《才華》初選,我被派去新山和吉隆坡當評審。新山的評選工作在傍晚七點結束,晚飯後由當地制作公司人員連夜開車趕往吉隆坡。這趟夜車大概是我遇過最驚悸的旅程,駕車的是一名女中豪傑,她邊駕著快車,邊不停接聽和撥打電話。車在南北大道上飛奔,車窗外漆黑一片,後來還下起雨,她不時見縫插針,勇敢顯示她超車的技術。我坐在車裏感覺很無奈,生命像操縱在別人手裏,自己卻一點操控權也沒有。我先是暗示,後來直言,感覺她放慢了速度,但很快又故態複萌。顯然的,新馬兩地對行車速度快慢的定義真是南轅北轍。
幾個鍾頭後,我躺在酒店床上,感覺自己還在車內晃動。隔天一早,吉隆坡狂風暴雨,電視上報道各處積水,交通癱瘓。幸好評選場地就在酒店附近,我冒著細雨趕到才發現現場冷清一片。大部分北馬參賽者都被風雨淹水耽擱,評審和工作人員對著空場,向來熱鬧的《才華》也有這樣的冷場。
充當“毒舌評審”
2006年,又出現一個稱爲《明星偶像》的選秀節目。當時,各地的選秀節目紛紛脫離傳統評選方式,評審們個個發揮毒舌本事,好像不把參賽者批評到焦頭爛額就不算盡了評審職責。誰都知道這是爲了推高節目收視率,因爲觀衆喜歡看到參賽者被罵到眼淚在眼眶裏打滾,娛樂性一下子就暴升。話說回來,適當的批評和有根據的指正其實可以起著一種激勵作用。有些參賽者自視甚高,也確是有必要挫一挫他們的驕氣和狂妄,但刻意去中傷就沒這必要。每一回看到毒舌節目,總在想,這些評審是否戴著另一副面具,他們心裏真的是這樣想嗎?但我從沒想到,自己很快就和“毒舌評審”扯上關系。
《明星偶像》在商場現場錄影,吸引許多年輕人到場參賽。
有一回,被派去一個購物商場負責《明星偶像》評審。評選工作進行不久,有工作人員來說制作人不喜歡我的評選方式,吩咐我要多多批評。我當下才明白原來是要我當毒舌,但沒人事先告訴我,就這樣被推上毒舌座位,做我最不想做,也最不擅長的事,真是無奈。
事隔多年,選秀節目還會以什麽形式出現,再爲五光十色的影視圈添一分光彩,沒人說得准,只有繼續守在電視機的四方框旁,也許會有答案。
(作者李甯強是本地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