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者效益這個詞語說起來可能很多家長都覺得非常陌生不知道是什麽意思,但是其實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會遇到應用第三者效應來解決問題的例子。比如在工作當中,你與同事之間存在一些小的問題,如果直接對同事說起,可能會讓兩個人都十分尴尬,以後的工作也會不好處理,這個時候我們經常會想到的一個辦法,就是找其他同事作爲傳話筒,傳遞歉意或者是表達意見。這樣就能避免兩個人直接面對的尴尬。這就是第三者效應的簡單例子。
其實不止在成人的世界裏,有時候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可以巧用第三者效應來解決問題,這種方式不僅能化解親子之間的矛盾,而且解決問題更高效更完美。比如大多數的媽媽都擔當教育孩子的角色。這個時候與孩子的接觸多了,兩個人之間的矛盾自然就多了。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媽媽自然就會嚴厲的教育孩子,由此就會産生母子之間的隔閡。在這個時候,父親就可以擔當這個第三人的角色。不管是母子之間有什麽矛盾或者是有什麽問題,爸爸都可以充當兩人的第三人,解釋原因或者表達歉意。這樣不僅母子之間的矛盾化解了家庭三人之間的關系也會越來越緊密。
有的時候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對于父母的管束更加厭惡。但是身爲父母怎麽能夠面對孩子什麽事情也不管。兩個人不同的想法,自然就會出現矛盾。孩子想要自由,想要逃出父母的管束,而父母也有著自己的苦心。這種家庭之間的矛盾就需要家庭之外的第三人的出現,他們可以幫助調節矛盾,調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第三者效應,理論上講就是通過其他人來對當事人表達意見要比自己直接面對當事人的效果更好。這個理論已經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只是我們自己還沒有發現。比如法庭上的調解員的角色,居委會大媽的角色,還有明星代言等等,一定程度上也都體現了第三者效益。
那麽在教育和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如何應用第三者效應呢?
教育孩子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家長一生的大難題。本以爲等到孩子上學之後,將孩子交給老師,家長的教育工作就輕松了,但是現實生活中老師還是會要求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擔任其孩子的教育工作的角色。這是老師在應用第三者效應,那麽家長應該怎麽應用呢?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兩人的有力配合。因爲父親經常扮演紅臉的角色,孩子就産生了逆反心理,不願聽父親的教育,這時候就需要媽媽充當第三人的角色勸導孩子,這樣的效果更好一點。有的家庭剛好相反,需要父親擔任這個第三人的角色。但其實原理是一樣的。在一個三口或者是四口之家裏,無論哪兩個人之間發生矛盾,家裏另外的人都可以如此來調節家中的氛圍,形成良好的家風。
勸導孩子
有人覺得勸導孩子與教育孩子使用的方法是相同的。確實有的孩子用教育孩子的方式去勸導同樣適用,但是有的孩子卻非常偏執,執拗。孩子産生不滿等負面情緒的時候,經常願意把自己封閉起來。這個時候越是熟悉的人勸導他們,他們越是抵觸。不願意相信他們,甚至會産生失控的情緒。如果孩子真的這樣,親近的人最好不要去勸導他們。這個時候第三人的角色應當有孩子信任的人擔任。很多時候這個角色經常是家裏的長輩,爺爺,奶奶或者是學校的老師擔任。孩子對這些人說的話信任他們就願意脫掉自己的保護殼,與第三人交流溝通,也就自然而然的會說出自己的不滿所在,也爲親子之間的溝通打開了一扇窗。
誇獎孩子
孩子小時候都很願意聽誇獎的話。無論做什麽事情,家長都願意誇獎他們。聽到這樣的話語,孩子不管做什麽事情都非常起勁。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的誇獎聽多了,他們也就漸漸沒有感覺。他們也漸漸懂得了,父母是讓他們做某些事情才誇獎他們的。這個時候父母的誇獎和鼓勵就起不到任何的作用。這個時候,就需要第三人的誇獎。有的小孩子性格內向,不願意與其他的人溝通交流。父母無論怎麽樣勸說甚至是禮物的誘惑都無法讓他們走出第一步。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試著先帶他們一起出門並且讓路過的鄰居或者是朋友多多誇獎孩子。這樣自然而然的就能夠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受歡迎的。慢慢的他們就可以自己走出家門和鄰居的小朋友們一起玩耍了。另外還有一些孩子對于學習十分不感興趣。不管老師和家長怎麽教,他們都不願意學。面對這種情況不僅是家長要多多鼓勵他們,老師和親戚也要如此。面對這樣的孩子,不能太過于苛刻,不管他們取得什麽樣的成績都要先鼓勵他們,先建立他們對學習的興趣,這才是第一步的。
通過以上的介紹,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可以試一試用第三者效應來解決問題。第三者效應不僅能夠緩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還能讓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