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遼甯被稱之爲中國足球的人才搖籃,從這裏湧現過無數的國腳和名將。即便在當下的中超,幾乎每支球隊都會有上幾個來自于遼甯的球員。
但是在進入職業化之後,遼甯足球就一直處于弱勢的位置。從昔日的“十冠王”淪落到降級,即便有過張引的“小虎隊”,卻依舊難以避免分崩離析,賣人拆隊的結局。當遼甯宏運命懸一線之際,遼甯足球真的走到末路了嗎?
01
職業化前“十冠王”:職業化後卻難逃降級命運
a. 從“十連冠”到降級:遼甯足球“踢不來”職業化?
老球迷都會知道遼甯足球的一個特有名詞:“十連冠”。這個榮耀最初起源于1984年,當時遼甯男足贏下了首屆足協杯冠軍,隨後的1985年遼甯隊獲得甲級聯賽冠軍。1989年是遼足最榮耀的一年,當時出征亞俱杯的遼足一路高歌猛進殺入決賽,3-2斬落日本聯賽冠軍尼桑隊,登上亞洲之巅。從1984年至1993年,遼甯隊先後獲得2座足協杯冠軍、6次甲級聯賽冠軍、1尊亞俱杯冠軍和1個全運會冠軍。
結果在進入職業化之後,遼足的戰鬥力就瞬間下滑。僅僅是在甲A聯賽的第二年,遼甯在歲末主場2-3敗給青島海牛,與對手一起攜手降級。
導致降級的原因很簡單:缺錢。當時因爲轉會制度的出現,馬林等主力球員的出走,讓球隊實力大打折扣,遼足悲劇地降到甲B。
缺錢2個字:伴隨了遼足整個中國足球職業化時代
b. “遼小虎”轟轟烈烈的青訓風暴:最終還是毀于賣人拆隊
當時間來到1998年,王洪禮帶著青春風暴的遼小虎殺回甲A,並奪得足協杯亞軍。隨後的1999賽季,整個中國足壇見證了遼甯足球的新高潮,年輕球員迅速成長,讓球隊向著冠軍發起沖擊,可惜功虧一篑,在最後一輪被高雷雷的世界波,打碎了“中國版凱澤斯勞滕神話”的夢想。
很快遼足就因爲缺錢,導致人心思動,最終分崩離析。當賣人成爲一種習慣,甚至成爲一種傳統,遼足的生命力就過分依賴于年輕人的成長和一波又一波的“收割”。
2008年,遼足又降級了,不過僅僅1年之後,他們又殺回了中超。這是因爲楊旭、于漢超等新一代的年輕人冒頭,遼甯足球有了新的生命力。加上當時恰逢中國足球的投入低谷,還有著雄厚人才儲備的遼甯足球,可以獲得重生。
1995年降級後遼足用了3年複活 & 2008年降級後遼足1年後重生:2017年降級後,似乎再也回不來了
02
曾經“流浪北京”:火種還在遼沈大地
a. 流浪北京:計劃失敗
在世紀之交時,同城德比一度成爲中國職業化聯賽的一個熱門話題。遼足因此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落戶北京!坐擁張玉甯、李金羽等人氣派實力偶像,搬家到北京的“波導戰鬥”就這樣開啓了“流浪北京”計劃。
2002年,爲了能夠紮根北京,波導戰鬥隊甚至請來北京資深球迷王占軍擔任球迷協會會長,設立訓練基地,想要長期作戰。
隨後的2003年,甚至已經改名爲北京三元的遼足可謂過得非常艱難,張玉甯、李堯、曲東紛紛轉會離開,幸好球隊憑借著一口真氣,最終位居聯賽第五,拿到了隨後的中超參賽資格。
在北京發展卻舉步維艱,加上家鄉人民渴望遼足回歸,使得他們最終放棄了“流浪北京”的計劃。當時甚至有爲數不少的遼甯球迷來到遼甯體委門口,促使遼甯相關人士開始積極運作,爭取遼足回家的資金。不過即便回歸遼沈大地。但是缺錢的問題,依舊困擾著球隊。2005年6月,明星趙本山入主遼甯,但是他卻來去匆匆,丟下一句“我想純粹幹足球,但做不到”,就轉身離去。
中國足球職業化24年,遼足主場先後輾轉過多個城市:沈陽、大連、鞍山、撫順、錦州、葫蘆島、盤錦,甚至北京。一切的目的,就是爲了求財、求生存。
轉投北京2年:在球迷的呼聲中回歸遼甯,但是缺錢的問題依舊困擾著遼足
b. 宏運是救星還是“大忽悠”?
2008年3月,宏運集團注資遼甯足球俱樂部,正式更名爲遼甯宏運足球俱樂部。從此之後,宏運成爲了遼足曆史上最穩定的投資人,但是球隊的命運卻並沒有因此改善。
因爲宏運不是金主,他們穩定地給予了球隊“低保”,卻無心也無力讓遼足更上一層樓。甚至說,他們對于取得好成績本身,也沒有太大的追求。越來越多的遼足人才流失,每年賣人賺錢,成爲了一項傳統。
在賣掉隊長楊善平之後,終于將家底折騰幹淨的遼足,第三次從頂級聯賽降級。這一次他們沒能回歸,新賽季或許會因爲無法滿足“簽字工資單”,最終只能選擇解散的道路。
缺錢是遼足最大的病因:但病根真的是因爲缺錢嗎?
03
遼甯之觞:跟不上職業化的步伐,青訓基礎終于崩盤
a. 遼足從沒跟上職業化的步伐:不懂管理是問題
遼甯足球的衰弱,可能從深層次講,跟東北産業轉型難度大,是類似的道理。除了本身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大量人才流失等問題外,自身管理者的思路水平不足,無法跟上足球市場化腳步,也是一個問題。
體育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社會經濟發展,作爲一個大省吸引投資能力弱,留不住足球人才肯定不是簡單的足球大環境問題。尤其是在大連足球一度非常成功,長春也曾經爆發過強大活力的背景下,遼足的衰敗自身的原因不可忽略。
2011賽季,遼甯宏運以聯賽第三名的優異成績,獲得亞冠資格賽名額。結果球迷們還沒慶祝完畢,2011年12月2日,遼甯宏運俱樂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退出2012賽季亞冠資格賽。抓不住發展的機遇,一再地錯失更上一層樓的機會,遼足雄厚的底子終于也經不起這樣的“敗家”。
當其他球隊引進更多全新的管理理念和訓練機制,遼足除了喊一句“換種活法”,其余的卻很難落實到工作上。在2018年底的數據統計中,中國職業化足球舞台,來自于遼甯省的球員有362人(中超96人),都是排名第二的山東一倍多,不過他們的平均年齡已經28歲了。新一代的“遼小虎”在哪裏?他們還能有明天嗎?
遼足的每一波成功:都是來自于青訓新一輪的爆發
b. 體校制度的崩潰:遼足青訓系統走向末路?
在職業化之後,中國足球也逐漸走到了一個青訓培養機制的岔路口。隨著少體校制度與中專文憑不足以支撐社會競爭的要求,導致原有的人才培養體系走到了末路。新的足球學校培養模式,在遼甯大地卻顯得不那麽專業化。中國足球的最低谷,以及轉型中的青訓培養模式,恰恰擊垮了原本底蘊雄厚的遼甯足球造血系統。
遼甯足球最後一次的全運會金牌,U18組奪冠的核心是來自于大連的汪晉賢。缺乏有效的管理能力,不僅僅是一線隊人員轉會離去,甚至連青訓人才都開始流向其他隊伍,遼足的未來前景終于不再樂觀。
當更多的年輕人,甯願早早離開家鄉,前往崇明島、綠城基地成長,遼甯大地的足球底蘊,終于不能用“野蠻生長”的方式,來支持遼足的未來。
遼足還會有青訓奇迹嗎?至少眼下看不到這樣的希望
結束語:
當大連一方同樣處于投資人退出的危機中,近乎來到解散邊緣的遼足,進一步刺激著遼沈大地球迷的心。盡管沈陽城市建設隊沖入下賽季的中甲,但他們或許已經沒有機會迎來與遼甯宏運的同城德比戰。或許這支球隊會因爲沈陽承辦2021年世俱杯,有一個短期內的發展機會。不過根本性的問題不能解決,青訓基礎進一步崩壞的話,昔日的中國足球人才搖籃,恐怕真的回不去了。